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民生

两会瞭望:稳就业保民生,没有比百姓“饭碗”的事更大

罗娟
2020-05-24 10:37:18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就业,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报告中39次提到它,可见热度之高。这与会前舆论的关注高度一致——有关机构的“2020全国两会青年期待”调查显示,52.6%的受访青年期待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就业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无论“六稳”还是“六保”,就业都是重中之重。

  一头连着企业生存、经济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民生冷暖——就业,是民生之本。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一定冲击,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也受到波及。不少应届毕业生为“我的工作在哪儿”而焦虑;受疫情影响的一些行业产业,农民工能不能端稳饭碗,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稳住就业,就能有效恢复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更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生活重回正常轨道。当下,瞄准重点,全力以赴,让更多人得以安其职、乐其业,端上热乎乎的“饭碗”,成了各方共同关注的焦点。

  稳就业,就要稳妥保障重点群体的就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民工从10年前的年增加千万人,降至2019年增加241万人;而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874万人。面对我国新增劳动力结构的明显变化,不少代表委员建议,当前稳就业要把高校毕业生作为重中之重。来自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代表提出,不仅要倡导大学生改变择业观念,号召相关部门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更要支持利用视频招聘、远程面试、精准撮合等办法,做好大学生求职招聘的对接服务。无疑,千方百计稳住重点群体的“饭碗”,才能稳住就业大盘的基本面。

  稳就业,就要瞄准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贡献了我国80%以上的就业岗位,但它们抗风险能力较弱,不少企业面临“找订单难、交不起租金、发不出工资”等困境。为了缓解这些企业压力,从推出助企惠民政策到简化办事手续,从减税降费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雪中送炭的政策“工具箱”可谓丰富多样。如何给予中小微企业“特别的关爱”、“点对点”帮扶,推动灵活用工等新模式分担企业用工成本,帮助企业恢复活力,还需要代表委员多多支招献策。

  稳就业,就要努力催生新职业、新机遇。疫情期间,新经济新业态尤其是互联网经济、云服务的发展,无接触商业、线上问诊、共享员工、混合销售等“互联网+”商业模式迸发,正在催生更多新兴职业和就业机会。这既是经济发展转型的良好契机,也是劳动者职业发展的“蓝海”。正如有代表委员建议,我们要化危为机,一方面加快推进包括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进度,鼓励新经济加快发展,培育经济和就业新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加大在职培训和技能培训力度,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劳动者职业素养,提升就业质量。

  稳就业,注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而我们的信心无比坚定。

  时下,全国上下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除湖北外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超过95%,已有1亿农民工外出务工,近期128万户企业享受到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86亿元……数据显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稳定就业的基础条件也没有改变。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表示,“我们有能力把失业保障兜住,苦日子是暂时的。”

  没有比百姓“饭碗”的事更大。

  稳就业,保民生。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和潜力,不断培育更多经济新形态,创造更多的岗位和机会,我们一定会迎来经济发展的明媚阳光。

编辑:宋环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首先要凝心聚力做好这道“常规题”和“加试题”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于今天拉开大幕。在此之前,人民网、新华网分别进行了全国两会热词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包括就业在内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不变的一道道“必答题”和“常规题”,但就业这道“常规题”在疫情影响下,却有着“加试题”的意味,其影响较以前更大、更紧迫。

  • 中工时评:努力破解“农民工老龄化”带来的建筑业用工荒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持续走高,已升至40.8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17.9%增至2019年的24.6%。与之相对的是3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32.9%下降到2019年的25.1%。

  • 中工时评:应对“招而不聘”的用工寒冬需做好“两个准备”

    “招而不聘”纸面上招工、“休眠式”生产熬冬、保守性储员、普遍降薪、裁员减负……据最新一期《瞭望》新闻周刊报道:记者在粤、闽、辽、豫、湘等多地调研发现,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各国失业率飙升,我国经济虽然已率先复苏,但由于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多地企业仍面临生产困境,用工意愿和规模下降,求职难度加大。

  • 中工时评:签约何须仪式!

    这两天,《半月谈》的一篇题为《一个项目签3遍,复工复产像表演?》的批评报道,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