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英国广播公司(BBC)最近公布的2014年全球民意调查结果,传递出了一个让人感到惊讶的数据:德国是对中国看法最负面的国家。该国高达7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中国的“宿敌”日本(73%)。对于历来对德国抱有一定好感的国人来说,这一结果多少让人有些错愕。人们不禁要问:德国与中国既无领土纠纷,也无历史仇怨,两国之间文化和经济往来频繁,为何德国对中国的看法却如此负面呢?
笔者认为,这与德国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负面,各类丑化甚至妖魔化中国的报道层出不穷。例如,2007年8月26日,《明镜》周刊刊登了名为“黄色间谍——看中国如何窃取德国科技”的封面文章,诬称在德华人为间谍。这篇报道引起了在德华人的极大愤慨和强烈抗议,但却丝毫也未能阻挡德国媒体丑化中国的步伐。2013年2月25日,《焦点》周刊刊登了名为“中国令人恐惧”的封面文章,并配以十分醒目的副标题:“间谍活动、夺取原材料、扩充军备:中国对我们的威胁有多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010年,德国伯尔基金会委托实施并出版了一项有关德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研究。研究者对德国6大主流媒体(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日报、明镜周刊、焦点周刊、时代周刊)和国家电视台在2008年有关中国的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分析表明,上述媒体在2008年对中国的报道量高达8766条,但以负面报道为主。在这些报道中,中国被刻画为“专制国家”、“流氓国家的支持者”、“破坏环境的罪人”、“廉价(低劣)商品制造商”、“剽窃盗版者”、“具有不可遏止的原材料需求”和“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的超级大国,等等。此外,德国媒体对中国死刑制度、劳教制度、有毒食品和有毒儿童玩具、西藏少数民族问题、言论自由、人权状况等问题的批评,也影响着德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不仅如此,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大,德国国内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工厂倒闭、失业率上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以及猪肉、牛奶等生活品价格的上涨,也被归罪于中国。2013年1月18日,德国《图片报》刊文称,“德国已经陷入奶粉危机,原因是中国人把德国婴儿的牛奶都喝光了”。长期受到此类报道的影响,德国民众对中国有负面看法也就不奇怪了。
德国媒体为何偏爱对中国进行负面报道?要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容易,因为这受到中国、德国和世界多个方面,以及宏观(政治、经济、文化)、中观(媒体机构)、微观(记者)多个层面因素的影响。笔者在这里仅分析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第一,德国媒体记者对中国政府及政治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持批判的立场。负责中国报道的资深记者或编辑,大多出生于冷战时期,受冷战时期宣传的影响,习惯于将中国归入与西方对立的国家阵营。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多次公开表示不会引入西方的政治制度。德国记者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有着高度的认同,认为这是通向自由、民主、法治和富裕的必由之路。相应的,他们倾向于将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都归咎于政治制度的弱点。对这些问题的揭露和批判有助于维持其既定的认知结构。另外,因为有纳粹和东德两段历史的影响,德国人对一党制和社会主义制度普遍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所以,就其政治立场而言,德国记者从一开始就是站在中国的对立面的。此外,每当出现敏感事件(如2008年西藏暴乱),在信息不够透明的情况下,德国记者更愿意听信流亡海外的政治组织和异见人士的一面之词,作出有关中国的负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