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巴西当地时间7月15日,巴西东北部沿海城市福塔雷萨,酝酿了两年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终于初现端倪,五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了协议的签署。这意味着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基金已迈过艰难的务虚阶段。
金砖银行和储备基金的最初构想,是2012年新德里峰会上首次提出的;去年德班峰会,则进一步明确了金砖银行的体系构想,并提出建立储备基金的概念。
此次最终达成的协议,采取了明显的折中措施。启动资金方面,采纳了“各成员国分摊”的方案,鉴于分摊所导致的启动资金过少问题,协议规定时机成熟时可按相同原则将资本金扩充一倍。而更具操作性和实际意义的储备基金,则采纳了“按GDP总量比重出资”的方案,基金总额1000亿美元,中国410亿占41%,印度、俄罗斯、巴西都为180亿美元,各占18%,南非50亿美元占5%,这一比例,大体和金砖五国当前的经济实力比重相当。这样的折中,兼顾了效率和平等。
银行总部选址方面,由于俄罗斯倾向于上海方案,“三大热门”中较晚被提出的上海后来居上,成为最终的选择。作为交换,约翰内斯堡被定为金砖目前唯一的“区域中心”所在地,而首任行长则被安排为印度人。同样,首任主席、首任董事长分别属于俄罗斯和巴西。
正如许多评论所指出的,金砖国家从最初的、在现有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寻求扩大话语权,转而排除分歧,寻求另起炉灶,是因为对世行/IMF体系中工业化国家权重居高不下,及对其在改革方面的虚与委蛇而深感失望和不满,希望借此打破欧美对国际金融秩序和规则的垄断,让新兴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话语权。尽管“金砖”们表示,金砖银行和储备基金“没有和现行机构竞争的计划”,但毋庸讳言,这个崭新体系的建立,是金砖国家从虚拟概念迈向实体化的重要步骤。经济和金融上的相对独立,将赋予新兴国家在国际重大事务中发出独立声音以更多的自由。
尽管尚未真正降生,且最初的实力和执行力尚显稚嫩,但金砖银行体系的出现,会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寻求发展资金提供更多选项。正如一些分析家所指出的,发展中国家对现有金融体系对穷国的苛刻要求十分不满,如IMF总是在给发展中国家的贷款中附加苛刻条件,这不仅令后者感到不公平和不被尊重,且往往使得受援国在接受援助后非但未能摆脱危机,反倒面临更多问题。金砖银行体系的出炉,无疑会受到“等米下锅”且不愿吃“嗟来之食”的发展中国家欢迎、期待。
正如法国新观察家报文章所言,金砖国家发展银行和储备基金的建立“奠定了新兴国家挑战西方金融霸权的第一块基石”,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秩序中增加发言权和代表性,各“金砖”领导人都对之寄予很大期望,如俄罗斯总统普京希望金砖银行和储备基金成为“应对进一步经济困难的强大工具”,而印度总理莫迪则强调,此举向世界发出新兴国家“团结、清晰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