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张朋辉:美国“种族形象定性”之怪
//www.workercn.cn2014-07-2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非洲裔美国男孩特雷翁·马丁被枪杀案判决一周年之际,马丁的家人及其支持者再次走上街头,发起抗议活动,认为对嫌犯齐默尔曼的判决带有种族歧视色彩。2013年3月,白人协警齐默尔曼以“形迹可疑”为由枪杀了马丁,却被宣布无罪,在美国社会引起争议。

  去年7月,判决结果出来后,立即在美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美国总统奥巴马也不得不出来安抚不满的民众。无独有偶,2012年11月,佛罗里达州17岁的黑人少年乔丹·戴维斯因“音乐声音开得过高”被白人男子迈克尔·邓恩枪杀。邓恩在法庭作证时说,戴维斯好像要从车里拿枪对他进行人身威胁。但事实上,车里什么都没有,后来邓恩被判三级谋杀罪。

  这两起案件有一个共同点,行凶者都认为非洲裔少年有犯罪动机或者对自己构成威胁。这种以肤色为标准、先入为主的偏见和固化思维被社会学家称为“种族形象定性”,是新型种族主义的一种形式。

  “种族形象定性”可以发生在很多场合,在执法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比如,警察在公路上不分青红皂白,叫停少数族裔驾驶的车辆,强行搜查,甚至殴打当事人致伤致死。2011年,纽约市被警察盘问的非洲裔和拉丁裔占87%,而白人只占9%,2012年,纽约市被盘问的非洲裔和拉美裔更高达89.9%。哈佛大学一位非洲裔学生暑假在华尔街实习,在大街上被警察盘问两次,他的父亲愤怒地说,孩子穿着得体的西服,却屡被侵犯,这种强加在有色男性身上的“特别税”应该引起美国社会重视。

  种族仍然是美国社会最敏感的话题之一。针对马丁案,媒体评论员都小心翼翼地从法律角度分析案情,完全忽视事件背后的种族因素。就像奥巴马所说的,非洲裔美国人社团是“基于一连串经历和历史来看待马丁案,而这些经历与历史并没有离去”。“一连串的经历和历史”便是指美国的种族主义历史。而美国首位非洲裔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则认为,美国不愿直面依然存在的种族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懦夫国家”。

  现在,种族平等似乎成为美国社会的共识,反对种族歧视更是绝对的“政治正确”。但是种族歧视仍然存在,只是变换了形式,更加模糊,更加不可言说,广泛存在于一些人的内心深处。比如,很多人反对平权运动,认为非洲裔已经不再遭受歧视,非洲裔不成功是因为“工作不努力”,“黑人要求的太多了”。就像“种族形象定性”一样,这种观念和观点流行,但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人为此种言论负责。美国学者爱德华多·博尼拉—席瓦尔称之为“没有种族歧视者的种族主义”。

  历史学家小亚瑟·施莱辛格评论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美国是一个“种族主义国家”。自民权运动以来,以《吉姆·克劳法》为代表的种族隔离等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制度终结,非洲裔也历史性地当选总统。但在文化上、观念中的种族歧视仍然根深蒂固,困扰着美国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需要“色盲”,但这个理想时代还远未到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