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65年的光阴荏苒对于人生已不算短暂,但对于两个蓬勃发展的大国来说,却如同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青春的生机与活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也是中俄建交65周年。继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之后,两国又于今明两年开启“青年友好交流年”。以青春之名促进两国世代友好,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高水平运行,可谓恰逢其时。
回想一年前,任后首度访问俄罗斯的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他说:“在座各位同学是俄罗斯青年一代的精英。我期待着越来越多的中俄青年接过中俄友谊的接力棒,积极投身两国人民友好事业。”也就是在这次访俄期间,习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达成了两国互办青年友好交流年的决定。
中俄两国在青年交流领域有着光荣传统,我国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赴俄学习和生活,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新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现如今,约有2.5万名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学习,在中国学习的俄罗斯留学生数量超过5000人。而到2020年,两国留学生人数有望达10万人。在今明两年举行的青年友好交流年期间,还将在两国多座城市举办各类竞赛、论坛、文艺晚会、体育比赛、艺术展、摄影展等300多场活动。可以说,两国青年交流水平将登上新的高度。中俄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样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事实证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的积极因素。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俄关系目前已经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逐步加深,“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理念深入人心。
民相亲在于心相知。文化是各国人民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汉学家与媒体代表时表示:“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青年交流何尝不是?他在给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的贺词中又说道:“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中俄关系和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未来。”的确,青年人情趣相近、意气相投,最容易结下纯真的友谊。在中俄两国青年之间广播友谊的种子,待到10年、20年之后,曾经的青年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盛开的友谊之花将把两国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给两国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因此,将文化交流与青年交流相结合,大力推动两国青年的人文交流,是着眼于两国关系长远发展、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重要举措。
不过,文化交流非一时之功。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致力于为中俄两国青年搭建友好交流、互学互鉴的平台。众多才艺出众的青年人通过新媒体等渠道了解俄罗斯和中国文化,通过参加培训课程走近两国文化,在各种丰富的交流活动中尽情地展现自我,也许将来能从这里走出新一代的乌兰诺娃和李云迪。
文化交流需要适度的扶持。由于俄罗斯华人基础薄弱,没有成气候的华人文化圈,在俄传播中华文化主要靠官方机构主导,因此俄罗斯民众了解、学习中华文化的渠道还不是很丰富,加之青年人通常都忙于学业或工作,参与此类活动的机会就更加有限了。因此,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或者单独设立一些项目对热爱中国文化的青年人才予以支持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提供奖金、深造机会等形式对从事汉学研究、中文著作翻译、学习中华传统艺术等领域的俄罗斯青年人才进行鼓励,帮助他们在事业上更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中国的感情,再通过他们来传播中华文化,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润物无声是文化交流的魅力所在,如果刻意传递某种文化理念或价值观反倒有可能引起受众的抵触。动漫、影视、新媒体、流行音乐在当代青年人的业余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的分量,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些领域推出有代表性的拳头产品,赢得俄罗斯青年群体的喜爱,使其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就有可能使他们因此而喜爱中国,渴望了解中国。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中俄关系和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未来。老一辈中俄人民曾在特殊的年代里结下了珍贵的友谊,如今,这支接力棒传到青年一代的手中。青年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这正是适合培养友谊、传递文化观念的土壤——加强中俄青年的文化交流,这一面向未来的事业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