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无论是住在高档社区还是“城乡结合部”,走出家门不远,都能看见或大或小的公园。居住在曼萨纳尔河河岸的马德里人看着面前的河岸公园,大概更有一分感慨。
1974年,马德里沿着河岸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与河道并行的公路将城市割裂,不仅让两岸居民出行极为不便,备尝堵车之苦,还带来了严重的噪音和废气污染。2007年,这条公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河道两侧绵长的公园绿地。原先的公路改为地下隧道,把绿色的路面还给了市民。
这条隧道以及隧道上方公园的设计颇费心思。隧道内安装了排气过滤系统,可避免汽车尾气中80%的可吸入颗粒排放到大气中。另外,由于公路“隐入”地下并安装了隔音降噪装置,大幅度降低了车流噪音对道路附近居民的干扰。
改造后的河岸地区设有29个暴风雨蓄水池,专门用来收集雨水和地下水,能调节存水量并促进污水净化设施的正常运行。灌木丛里,还有着一排排小土坑,用来蓄水再经济不过了。公园里儿童游乐设施、网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还有一片太阳能光伏发电场,为公园里的设施供电。站在公园里,完全感受不到下方就是车流涌动的隧道。如此改造之后,每年减排带来的经济效益高达1000万欧元。
治理污染,从细枝末节做起。马德里的做法,只是欧洲国家“费尽心机”保护环境的一个例子。人们熟知的例子,还有曾经饱尝雾霾之苦的伦敦。比如,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发明的“空气净化诗”——一首名为《空气颂》的诗歌印刻在特殊材质构成的墙体上,墙体中的特殊材料与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可以发生反应,从而降低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这种技术成本低廉,便于应用,能随时随地减少污染。
环境保护,不再是对重度污染的应对,而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比如,伦敦大力建设公交网络,为发展公共交通建立了许多换乘停车场,住在郊区的人可以开车到公交换乘停车场,然后乘公交入城。去年伦敦举办了一场研讨会,专门探讨市民如何从自身做起改善空气质量。一款名为“伦敦空气”的手机软件,每小时向用户推送伦敦空气质量。一名用户评论道:“数据的变动督促我过更环保的生活。”
从政府到居民,欧洲人打起节能环保的算盘来一点儿都不马虎,也正是每个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坚持促使空气得以保持新鲜。每个人真正行动起来,环境总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