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一 苇:不是中国强硬,而是美国焦虑
■ 一 苇 //www.workercn.cn2014-12-16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更多

  近期,美对华认知出现一些变化,对华政策两面性有了新发展,中美关系进入深度接触合作与深层疑虑防范相互交织的“新常态”。“中国强硬论”重上台面。

  “中国强硬论”在奥巴马第一个任期里曾一度被炒作出来,主要是从策略上抹黑中国在南海等热点问题上的立场,为美“重返”亚太战略提供政策抓手。而当前美政府和战略界更多地在担心中国对外政策趋于强硬,对十八大后的中国对外政策意图和走向有疑虑,担心中国不再把维护中美关系稳定作为重中之重,反而主动自信地挑战美主导地位和战略利益,不愿回应美重要关切和诉求。美战略界普遍认为美仍处于把握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对外政策走向的初步阶段,甚至提出中美关系正处于不确定的十字路口。

  其实,美国的战略焦虑才是“中国强硬论”被重新翻出来的直接原因。这种战略焦虑体现在:一是对现状的失望。美国民主党内此前就在筹划“后奥巴马时代”,共和党甚至直接说美国被耽误了八年。二是对世界挠头。原有的伊核、朝核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又出现“伊斯兰国”挑战,而且伊斯兰国还是美国敌人——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的敌人,这样,美国陷入了“敌人的敌人还是我的敌人”窘境。三是对世界经济前景和西方联盟的不确定性。美国经济能否引领西方发达经济体复苏,美国在亚太地区联盟体系受到中国挑战,“亚太再平衡”的“再平衡”如何实现?中国会否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银行等机制在全球层面挑战美国领导的国际体系?这些都是让美国纳闷、担心的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美国对自己制度仍然有信心,将问题怪罪于某一领导人的任期是美国制度自信的体现。但美国更多考虑自己,如阻挠提高中国等新兴国家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B(世界银行)的发言权,推行排他性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等谈判。美国对华接触政策未延伸到安全领域,其亚太联盟体系未就亚太安全事务与中国磋商,这些制度刚性是造成所谓中国“强硬”的内在原因。更重要的是,美国对华思维方式仍旧以己度人,什么亚洲版的门罗主义、“中国强硬论”等等,都不是从中国逻辑,设身处地站在中国角度思考的结果。

  事实上,“一带一路”也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好,都是中国以互联互通推动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举措。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中国的对外行为,不仅是国内经济建设的延伸,也是中国文化的延伸。中国文化基因和国家诞生、成长历程,决定了中国不会也不可能效仿其他国家。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理念,决定了中国对美厚道,一直在寻求中美在发展目标上的共通性和共同利益。美国大可不必将战略焦虑转嫁到中国头上,炮制“中国强硬论”,陷入“自我实现的预言”,自己吓唬自己。理性看待中国战略意图和发展走向,才能更快走出战略焦虑,致力于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