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黎巴嫩选美小姐葛瑞格最近遇上了麻烦事。因为一张与以色列选美小姐马塔隆的合照,葛瑞格遭到一些激愤人士的猛烈抨击,甚至被冠以“通敌”“叛国”罪名。尽管葛瑞格在照片中笑容僵硬,事后也再三解释本无意与以色列选美小姐接触,合照是对方擅自拍摄发布的,但依然有民众要求取消她代表黎巴嫩参赛的资格。
类似的事件以前也发生过,1993年的黎巴嫩小姐赫达·阿尔—特克就曾因同以色列小姐合影,引发黎国内舆论抨击,最终被剥夺了参赛资格。
区区一张照片,竟像一把盐,撒向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之间久难弥合的伤口,戳痛了众人神经,也唤起了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数十年来郁积的恩怨情仇。上世纪80年代,以色列派兵侵占了黎巴嫩南部地区,虽然于2000年撤出,但两国或大或小的冲突一直不断。因为长期处于战争状态,黎巴嫩立法禁止该国公民与以色列公民的一切联系,两国断绝贸易。
笔者在阿拉伯世界常驻3年,真切地感受到了两个民族间深深的隔阂。《戴维营协议》签订后,埃及成为首个与以色列正式建交的阿拉伯国家,但以色列驻埃及使馆却屡屡遭到民众冲击、毁坏,后来不得不彻底闭馆。在相对世俗开放的阿联酋,曾有自称来自以色列的人被苏丹籍出租车司机愤怒赶下车。一些阿拉伯国家还拒绝那些持有以色列签证的外国游客入境。《中东报》的评论代表了阿拉伯世界主流的声音——只要以色列仍在侵占巴勒斯坦的土地,那么阿拉伯世界就将继续把以色列视为敌人。
已故巴勒斯坦前领导人阿拉法特曾有一句名言:“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残酷的现实一再书写着巴以血泪史。连续上演的悲剧令人扼腕唏嘘,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者为图私利而进行挑拨分化、深埋祸根的行为令人愤慨。巴以双方都应当清醒地看到,暴力只会让仇恨代代相承,变本加厉。
放眼全球,各类环球选美比赛风生水起,受到热捧。地域、国家、肤色、民族的界限早已被打破。引人注目的是,许多参赛者还将“爱好和平”视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标签,通过讲述友爱与和解的故事,将“至美”与“至善”相连,给人美丽憧憬。人们期待着,阿拉伯世界的人民与以色列人民之间的隔阂尽快消融,让双方得以友好地握手,开心地合影,安心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