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墨西哥城华雷斯国际机场去往哈瓦那的乘客,行李总有些不同:各色编织袋堆满值机窗口,除了手里拎的拉杆箱,往往还有一台电视机。有些人就这样常年出入,为古巴亲友带东西。
对那些身处哈瓦那的中企工程师来说,他们的困扰除了“超市里酱油只有老抽没有生抽,做菜总是黑乎乎”以外,迟迟未到的工程配件更让人忧心:在古巴,保险丝和内六方扳手都是稀罕货,全要靠国外补给。
自殖民时代起,古巴农业就以甘蔗种植为主,制糖业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命运。出口食糖,换回食物,成为长期以来的经济模式,而在过山车般的国际价格面前,其脆弱性显而易见。特别是当苏联解体、援助断绝之后,长期被美国经济封锁的古巴,填饱肚子更成了大挑战。
经济制裁的影响显而易见:粮食产量不高,因为化肥、农药进口受到限制;生活物资奇缺,因为向古巴出口不能用美元结算;停靠古巴的货轮,半年之内不许去美国……据已经解密的美国文件显示,封锁的目的就是要在古巴民众中制造“饥饿、绝望的情绪和痛苦”,造成局势不稳,摧毁古巴革命。
50多年过去了,从艾森豪威尔到奥巴马,美国已经换了11个总统,而古巴依旧没有被摧毁。为什么?走在古巴街头,种种“奇特现象”好似诉说着答案:上世纪50年代的老爷车,换上中国发动机继续开;公交车不够用,就给卡车焊上顶棚;螺旋桨上接一个洗衣机的引擎,就拼成了风扇;垃圾桶盖和午餐托盘,可以组装成卫星天线;柠檬汁、洋葱和大蒜腌制柚子皮,煎一下可以获得牛排的口感……如此“发明”,既让人叹服古巴人的乐观,也令人感慨制裁的不公。
不过,在世界头号强国面前,乐观和坚韧的精神,恐怕还不足以解释古巴为何屹立至今。笔者从古巴人流传已久的一则笑谈中另有感悟——“在古巴,做一个心脏移植手术比得到一片阿司匹林容易,得到一个大学文凭比得到一支圆珠笔容易。”此言不乏自嘲,却带着骄傲。
如今古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高过美国,医疗水平之高世界闻名,人均拥有医生数居世界第二。同时,古巴政府每年财政投入的10%用于教育,使得人口仅占拉美2%的古巴,却拥有拉美10%的科学家,国民识字率超过99%——这是一个几乎没有文盲的国家。
这样的成就,不仅远胜拉丁美洲其他国家,在全世界都堪称典范。尽管这里面对数不清的难题,尽管强大的近邻不喜欢这里,但对一个被封锁了50多年的国家来说,如此不遗余力重视教育、保障民生,着实令人钦佩。
这恐怕才是古巴未被“摧毁”的原因吧。
扫盲与公民教育是两回事 2009-12-10 |
查询信息 2010-07-22 |
西安晚报:如何加快普及高中教育 2009-12-10 |
郭文斌:“文盲”余秋雨不能当笑话看 2009-12-16 |
西安晚报:如何加快普及高中教育 2009-12-10 |
大众日报: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缺的不是钱 2009-04-03 |
毛笔通知书写的是传承 2013-07-17 |
大众日报: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缺的不是钱 2009-04-03 |
中国网:中国教育需要“不差钱”观念 2009-04-03 |
中国网:中国教育需要“不差钱”观念 2009-0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