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抗日战争结束70年的2015年9月,我们在东亚看到了两种现象:一个是集结在日本首相官邸前十余万人的反对战争的示威游行,全日本上百万人共同参加的反战运动;再一个是中国政府宣布再度裁军30万人。
走过70年的和平之路后,保有参加战争和发动战争的权力,该是日本安倍内阁目前最大的政治目标,这个目标尽管受到了日本民众、学界、法律界的强烈批判,但有《读卖新闻》等保守舆论的支持,有自民党在国会议席中占多数席位的优势地位,9月在议会通过“安全保障关联法案”,对安倍内阁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在战争过去70年的今天,中国对东亚及国际局势有自己的分析判断,维持世界总体的和平该是大势所趋。中国从1985年开始裁军,将军队从423万人缩减到323万,其后经过1997年和2005年的两次裁军,军队人数大致维持在了230万上下。2015年中国再度裁军30万人,让军队人数下调到200万人以内,过去三十年里中国裁军比例达53%。有心的人可以去查阅一下日本自卫队的人数变化,1985年日本自卫队员的人数为24万5421人,2015年22万6742人,减少的人数不到8%。
安倍内阁让日本在战争问题上发生了变化
在战争问题上,日本这些年的举动让人匪夷所思,日本民众对安倍内阁希望保有参加及发动战争的权力,持批评态度的人很多。
维持超过国防需求的军队,不断增加国家军事预算,要实现这些目的必须制造一些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的假象。在舆论及国际环境的制造上,日本右翼势力及政治家具有纯熟的方式方法。
过去日本表面上把朝鲜当做日本的军事威胁,但朝鲜一国的GDP(2014年214亿美元),尚不如日本防卫省一年的军事预算多(2014年将近500亿美元)。这样的宣传显然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只有挑起中日在领土问题上的冲突,才能让舆论一致将中国视为安全上的威胁。这方面的行动由右翼地方长官出面,国家接盘,已经实现了这个目的。
下一步便是让日本不仅保卫自己国家的领土,更能够保有参加及发动战争的权力,这在安倍内阁以创建“安全保障关联法案”的方式在推进中。
在日本国会上安倍在谈到是否会把日本军队派遣到中国南海执行任务时,明确地说“这可以按(行使武力的)新三要件进行对应”。如果南海没有战争的话,可以通过向南海周边国家出口武器,制造发生战争的环境。这几年日本在菲律宾、澳大利亚、越南,甚至向印度提供的武器装备不少,目的大致也该是和营造战争气氛有关。
尽管在法律准备等方面,安倍内阁做得非常顺利,但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日本国内民众将“安全保障关联法案”称之为“战争法”,非常的反感。最近连续数周,每到周五便有上万人,有时甚至上十万人在首相官邸附近反对审议战争法,日本全国更有上百万人共同行动,形成近些年来少有的反战运动。
包括自民党邀请的宪法学者在内,在日本国会谈“安全保障关联法案”是否违背了日本宪法时,所有专家一致认为属于违反宪法。原日本最高法院院长山口繁,(除了安倍晋三任命的现任内阁法制局长官以外)前任法制局长官们、日本律师联合会的原会长等等,也都认为安倍内阁正在审议的法案违反了宪法。
人们可以看到,在战后70年的时候,日本民众、法律专家学者、对法律作出解释或者以法律为自己工作的法官、律师在战争问题上并没有发生变化。安倍本人在2013年被英国《金融时报》称之为“军国主义者”,当时人们觉得这有些言过其词,现在看来也许该报的结论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中国开始大规模裁军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阅兵式上宣布再度裁剪30万军队。
30万军队,这比日本现在保有的军队总数都要多,日本对这样的裁军规模有多大,该是最清楚的,但人们发现,这个时候日本媒体突然在中国裁军问题上开始大题小做,轻描淡写了。
多年来一直炒作中国军事威胁的《读卖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报纸,现在该如何解释中国如此大规模的裁军?估计此时已经无法向日本读者作出交待。中国的媒体不是没有看到安倍内阁的新动作,直接把中国当做假想敌的是日本政治家、媒体,正在审议参加及发动战争的也是日本的政治家们。
人们可以预见,中国在经济规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此次裁军后,军费的增长也会大大减少,甚至在不远的将来还会减少军费开支。但人们很难预见在经济规模不断缩减,国家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日本会裁军,更难以预见安倍内阁会缩减军费开支。原因很简单,中国没有去世界各地参加战争及发动战争的设想,而安倍内阁正在做这方面的准备。
在战后70年前后,英国《金融时报》从安倍个人及安倍内阁那里看到了战前的日本军国主义。也同样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大规模裁军显示了一种更大的自信:即便安倍派几艘日本军舰、军机来南海寻事,今天的中国已经不会再现70年前被动挨打的局面。
陈言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
人民日报:和平发展正其时也 2009-01-07 |
人民日报:和平发展正其时也 2009-01-07 |
梅新育:从《购银法案》到今日货币战争 2010-10-21 |
中国政府在保障民生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 2011-05-06 |
国际时评: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亮点纷呈 2011-05-12 |
赵海建:谁在借“导弹货轮”炒作中国威胁论 2011-12-26 |
方振军:北约转型面临三个问题 2012-02-24 |
美增兵伊拉克两面观 2008-11-08 |
陈 凌:新长征路上仍需“遵义传统” 2015-01-16 |
傅 莹:美国焦虑的根子在自身 2015-06-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