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亚洲安全观的核心要义
//www.workercn.cn2015-12-07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吉隆坡国际会议中心出席第十八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并发表讲话。李克强在讲话中表示,东亚峰会应坚持发展和安全“双轮驱动”,中方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支持在东亚峰会框架下就安全理念和架构进行交流。

  那么。什么是亚洲安全观?我国对亚洲安全观的主要原则立场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的专家闫文虎为我们进行分析和解读。

  ——编者

  亚洲安全观是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相互协作和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提出的。它是一个总体安全理念,既包括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又包括经济发展、文化安全、社会进步等多个层面,既包括热点敏感问题,又包括民族宗教矛盾、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安全、网络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等。其核心要义是以发展为主轴,以共同安全为方向,以合作为手段,以可持续安全为目标,亚洲各国人民自己做主、共同协商、共同推进。

  亚洲安全观是亚洲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到新时代的历史需求。亚洲是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GDP目前已超世界30%,与美国、欧洲构成世界三大经济板块,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然而,亚洲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安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进一步拓展。亚洲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各种安全威胁的挑战和域外大国的干扰与破坏,亚洲各国需要跳出狭隘的自我安全观念,构建普遍性安全合作机制,共同维护安全,共同发展进步。

  亚洲安全观突破了以军事安全为主的传统安全观念,强调安全的综合性。亚洲安全观,摒弃了排他性的零和博弈的安全发展理念,强调以共同发展带动共同安全,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而不是一时一事的安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军事同盟,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和组织。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为一己私利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

  亚洲安全观是中国国际战略思想最新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理论成果都是借鉴学习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不能完全解决崛起中的中国面临的许多国际安全问题,一些西方理论还与我们的和平发展理念相悖。从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真正的崛起大国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国际战略理论体系,掌握代表和反映自身价值偏好和利益取向的国际话语权。

  亚洲安全观既是中国传统安全文化理念和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一种创新性的国际战略思维和安全外交理念,反映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呼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坚持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求同存异的方式解决与许多邻国的领土争端问题,先后同14个邻国中的12个国家彻底解决了边界问题,树立了国际关系以及地区安全合作的典范。因此,可以说亚洲安全观既是中国维护安全、快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又是中国爱好和平、谋求发展的新型政治理念在地区事务中的延伸和拓展。

  亚洲安全观在实践中最大的瓶颈问题是能否形成“亚洲安全理念”和 “亚洲安全范式”。比如,在反恐问题上,亚洲各国能否在恐怖主义认定和合作上达成共识;在领土争端问题上,相关国家能否排除域外国家的挑唆与破坏,真心实意排除历史问题干扰,一起找到和平解决冲突的方案。

  亚洲安全观最大的亮点是亚洲安全由亚洲人民自己做主、自己主导。用习主席的话讲就是:“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办,亚洲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处理,亚洲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亚洲安全观是亚洲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最佳阐释。

  亚洲安全观是中国以更加进取的姿态参与未来国际规则制定和地区安全治理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国为亚洲各国提供的公共安全产品理念,体现了中国胸怀、中国智慧、中国担当,为亚洲区域安全合作总体框架的确定和未来亚洲新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明确了宗旨、指明了方向,对亚洲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