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中国为人类核安全聚共识增信心消忧虑
罗建华
//www.workercn.cn2016-04-05来源: 未来网
分享到:更多

  “核安全没有止境,也没有捷径。中方期待同各方探讨如何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筑牢我们的核安全防线。”习近平主席在本届峰会上提出4项主张,着眼当前,放眼未来:强化政治投入,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全球安全治理;强化国家责任,部署实施核安全战略;强化国际合作,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强化核安全文化,营造共建共享氛围。(4月3日南方网)

  此次核安全峰会是习主席连续第二次出席。两年前,习主席首次出席核安全峰会,在荷兰海牙就核安全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观点: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权利和义务并重,以尊重各国权益为基础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自主和协作并重,以互利共赢为途径寻求普遍核安全;治标和治本并重,以消除根源为目标全面推进核安全努力。这是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第一个提出“核安全观”,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此次峰会习主席就核安全再提“四个强化”的中国方案:强化政治投入,把握标本兼治方向;强化国家责任,构筑严密持久防线;强化国际合作,推动协调并进势头;强化核安全文化,营造共建共享氛围。习主席的重要讲话赋予了中国核安全观更多的内涵,对巩固和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推动和促进全球核安全治理必将发挥出更加强有力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我国何以如此关注和重视核安全?一方面是因为核事故的严重后果非其他任何安全事故可比,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稳定造成致命打击;核污染的治理难度也非任何其他污染可比,其强放射性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的伤害(包括直接伤害和长期危险)需要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才能修复,可谓是最棘手、最不可逆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核安全面临挑战,首先,恐怖势力不断蔓延,恐怖活动日益增多。虽然迄今尚未发生过重大核恐怖事件,但随着“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的崛起,核恐怖主义的威胁正在变得更加突出。其次,随着核能、核技术无庸的广泛应用,全球核材料扩散和流失的风险仍在不断攀升。再者,一些国家仍储存有不必要的高浓缩铀与钚。

  鲜活事实、惨痛教训往往最有说服力、最具震撼力。五年前的福岛核事故,被认为是自1986年乌克兰切尔克贝利核泄漏以来最严重的核灾难。迄今为止,这场灾难已经导致2万余人遇难,更多的人流离在外。五年来,核电事故留下的种种后遗症,仍然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经济与社会。从中不难看出,核安全是核能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是核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非同小可、绝非小事。离开这一点,任何核事业的发展不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必将付出无法弥补的惨重代价,遭受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因此,关注和重视核安全问题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当然,面对核安全的潜在风险与核发展的强烈需求,于我们人类来说,既不能“谈核色变”,也不能“为核冒险”,理智而正确的态度是在发展中求安全,在安全中促发展。诚如习主席在2014年的海牙核安全峰会上所说,“作为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和平利用核能事业,如同普罗米修斯带到人间的火种,为人类发展点燃了希望之火,拓展了美好前景。”习主席用“普罗米修斯之火”比喻发展核能的重要意义,回答和消除了不少人心中的担忧和疑虑: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风险,我们仍然要大力发展核事业,因为这事关人类的未来。

  核能与传统能源存量不足、效率低、污染大等缺陷相比,具有资源丰富、高效、清洁而安全的相对优势,和平发展利用核能无疑是未来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必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核应用大国,我国始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致力于开发利用核能,弥补能源需求缺口,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一直把核安全纳入国家总体安全体系,写入《国家安全法》,明确核安全的战略定位,着力在加强核安全顶层设计、完善核安全法规标准、加强核安全能力建设、培育核安全文化上努力。发展核事业50多年来,迄今保持着一件不丢、一克不少的良好核安全记录。

  中国以增强自身核安全能力的坚强决心、扎实举措和实际成效响亮作答、告诫世界:核安全与核发展并非水火不相容的矛盾体,只要思想重视和行动有力,人类完全可以管控核安全风险,完全可以成为利用和发展核能的主人。

  毋庸置疑,由于核安全牵涉和关乎到全人类的共同安危,自然离不开全世界的参与及合作。中国以不断增强的核安全能力及其为世界核安全的积极作为贡献,为人类树立好榜样、注入定心丸,让人们消除疑虑、收获信心。有理由相信,只要国际社会精诚合作,持续加强核安全,就一定能够推动建立国际核安全体系,大力推动全球核安全进程,促进各国共享和平利用核能事业成果,核能造福人类的前景必将更加光明。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