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谨防“毛争论”撕裂海外华社
雪珥
//www.workercn.cn2016-08-31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更多

  毛泽东忌日将近,一台即将在悉尼和墨尔本举行的相关商业演出,正在澳大利亚华人社会引起巨大争论。主流英文媒体也纷纷大篇幅进行报道,将此与近期热炒的华人政治捐款、中澳关系生变等一锅烩制。

  对于毛的功过,中国执政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定论。这不仅是总结历史、资治通鉴,更是面向未来、轻装前进,为改革开放“排雷”。此后的三十多年,相关的争议并非没有起伏,且起伏的轨迹与经济景气的轨迹似乎颇有关联,但幅度并不大。近年来,此类争议才开始趋向激烈,这无疑是当下中国进入改革攻坚期的体现,也是社会多元化,包括利益多元化和言论多元化的体现。无论“拥毛”还是“反毛”的舆论,其共同特点都是有着强烈的情绪化色彩。其实,争议焦点并非真的在于毛的功过,而是借毛说事、借题发挥,这是一种相当传统的中国式争论。

  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三十多年来“XX搭台、经济唱戏”的套路也形成了强大的惯性,左右两边都有人将毛泽东视为巨大的IP资源,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市场开发,以收获各种不同的利益。这无疑进一步导致了“毛争论”的复杂化。

  相较国内更为复杂的是,唐人街的政治倾向一贯暧昧混沌。一些逢共必反、逢中必反的同胞,或许曾经就是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而且所得不菲;一些红歌不离口、红旗不离手的同胞,或许当年正是靠反共、反中获得的绿卡。他们当然并非政治“无间道”的高层次玩家,无非是基于现实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短线操盘手而已。在他们看来,政治符号无非是特殊的市场符号,“主义”则无非是另类的生意而已。

  澳洲华社当下的“毛争论”,不仅仅是中国国内“毛争论”的外溢,其危害可能远远超越政治与市场的跨界纠缠,加剧华社的无谓撕裂。作为澳大利亚的最早建设者和开发者之一,华人迄今无法获得相应的话语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而“毛争论”加剧了这一内讧。至于主流英文媒体的“来劲”,或许真的是出于天真,将此类争议当作华社的政治分歧和八卦故事;或许是假装天真,正好借此“以华制华”,打压华人刚刚凝聚起来的参政热情。

  历史的确是面镜子,但也往往容易成为一个陷阱。一如祖籍国中国一样,澳洲华人求生存、求发展的道路还十分漫长,没有任何资本去无谓地纠缠一些永远无解的历史难题。向前看,向前走,这不仅考验着一个族群的胸怀,也考验着一个族群的眼光与定力。(作者是澳大利亚华裔学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