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持续71天的洞朗对峙结束已有一段时间。这件事是近几年来中印关系恶性互动的结果,也给了我们一个认真审视中印关系的机会,当下有必要对中印关系做个冷思考。要准确认识中印关系,需从历史、理论和未来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
历史维度
历史不会给我们具体答案,但能帮助我们进行冷静思考,摆脱短期因素对认识的左右。
首先,中印两国在历史上是在相互独立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两国在政治和安全问题上的相关度,远低于中国与中亚之间,甚至低于中国与欧洲之间。中国中原王朝与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之间的斗争,可以迅速影响中亚甚至欧洲,但对印度次大陆的影响非常有限,也很缓慢。而印度对中国安全事务的影响,除在英国殖民时期当雇佣兵外,则接近于零。很多时候,未来经常是历史以某种形态的重复。
再次,和平是主流。中印之间虽然发生过1962年边境冲突,并在1987年和2017年发生过接近于爆发军事冲突的危机,但和平、至少是冷和平,仍是中印关系的主流。从1962年冲突和其他两次危机中,两国基本得出并不断强化了一个共识:采用军事手段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不符合双方利益。
最后,战争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对一些敏感问题管理不善,中印之间有可能发生军事冲突甚至战争。1962年边境军事冲突爆发之前,中印双方都没军事解决争端的真实意愿,但军事冲突还是发生了。传统上,人们认为战争的根源是恐惧,是由于恐惧而产生的安全困境。但事实上,战争也经常起源于过度自信,起源于对战争不会发生的迷信。两次世界大战前,双方都认为可以让对方屈服,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最终还是打起来了。冷战时期,美苏都准备随时投入战争,战争反而没有出现。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中印双方以不会发生战争为前提,轻视自我克制和战略沟通的价值和意义,军事冲突反而可能不期而至。
理论维度
国际关系理论虽不能提供直接的政策建议,但可以帮助我们对大趋势进行认识和把握,增加战略定力。中印双方舆论场中的一些人缺少最基本的国际关系理论知识,容易在极度理想主义和极端悲观主义之间摇摆。要认识中印关系,至少需要从地缘政治理论、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和全球化理论三个不同方向去思考。
地缘政治理论在中印两国的传统国际政治思想中早有体现。印度的曼陀罗主义认为强邻即敌,强邻的强邻则是值得信任的天然盟友。现在印度与日本的战略接近,就是这一思维的体现。在中国,也早有远交近攻的思想理论和相关实践。由于地理和力量特征,中印两国具有天然的战略竞争关系。
但世界变了,并还在继续变化。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虽仍有解释力,但受到越来越多约束,表现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还需要其他国际关系理论的帮助,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中印关系。一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新自由制度主义强调国际机制的作用,重视国际体系对其成员的约束和规范作用。简而言之,中国和印度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独立行为体,对外行为都要受到国际体系和国际法规范的约束,这就使地缘政治理论及其现实影响都打了很大折扣。
二是全球化理论。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理论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全球化理论强调经济利益上的相互依赖,以及对政治和安全合作的推动意义。中印两国对对方都有利益需求,双方之间存在不断扩大的合作性利益。这使两国维持和平与合作关系,不仅是为逃避地缘政治逻辑的可能危害,也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与促进。
未来维度
对未来进行认真研究与思考,也是认识中印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最近几年中印之间的一些问题,部分来源于双方都在争夺战略空间方面有迫切度。中印两国尚在崛起之中,但已开始展现大国雄心,甚至把理论可能性当成现实国力,选择性忽视了国家发展和国际格局变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在人类历史上,国际体系还很少以确定和可预见的形式演进过。如果真有可靠的预言家,世界上这么多战争大都不会发生。国家战略是以相对确定的力量和手段,追求不确定的战略目标,而非本末倒置。在此意义上,中印两国都需精心、谨慎处理内外事务,至少维持一个克制的现在。
从上述三个维度中,我们可以得到看起来相互矛盾的结论。但这些看似矛盾的结论,其实给出了中印关系的天花板和底线。天花板是全方位的友好伙伴状态,底线是避免战争。两国都没能力和意愿去突破。这意味着,中印两国不仅要有战略定力,还要有战略耐心。不管中印两国关系的状态如何,两国都必须面对长期共存的现实,都必须处理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状态。简而言之,在中印之间不存在任何简单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作者是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看台声音:从亚冠看中国足球生态 2014-04-26 |
看台声音:从亚冠看中国足球生态 2014-04-26 |
曹 林:反腐清单见证国企高薪养廉失灵 2015-02-08 |
【习主席中东之行大家谈】携手同做自主发展... 2016-01-22 |
中工时评:中尼合作,共赢的选择 2016-03-23 |
中德经贸关系不应受政治干扰 2016-10-28 |
迎接中拉命运与共的历史新时期 2016-11-16 |
毛里求斯“坝上”的思考 2017-02-16 |
“语境差异”不是中企在外维权的梗阻 2016-06-27 |
昂山素季访华,印证中缅关系不脆弱 2016-08-1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