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当前南海局势日趋稳定、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下,美中在东南亚外交博弈中的攻守态势正发生易位。美国军舰上月擅闯中国黄岩岛12海里“寻衅滋事”,结果沦为无人应和的“肌肉秀”,就是一种表现。美中攻守态势易位,与其说是美国表现失色,不如说中国表现更出色了。
依托资源禀赋、劳动力人口、后发潜力等优势,东南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热点区域之一。美国、日本等大国曾长期深耕东南亚,厚植战略资源。而对中国来说,东南亚既是周边最“柔软”的区域,也是与中国战略互补性、互惠性最强的区域。从更大意义上说,东南亚还是中国和平崛起的试金石,东南亚始终是最先感知中国发展和崛起的区域。因此,经略东南亚一直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中之重。目前南海区域争斗面下降,合作面上升,相关各方抓住这个有利时期,把区域稳定和合作势头保持住,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显然符合域内各方共同利益。而较之中国积极搭台,美国等域外国家处处拆台,孰是孰非,高下立判。
着眼于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经略东南亚必当有新谋划、新作为。笔者以为,不妨从“三去一降一补”几方面着手推进。
一是“去中心”。基于历史渊源和现实需求,东南亚国家普遍具有“去中心化”的情结,归根结底还是担心本地区被单一域外国家所主导,由此也催生了东盟的大国平衡外交。这要求中国在与东南亚国家交往中要更多体现合作者而非领导者的角色,力戒美国的“中心主义”思想倾向。退一步讲,即便是在经贸等某些领域暂时形成了以中国为“中轴”、东盟国家为“辐条”的“辐轴”体系,也不意味着中国就优人一等要做老大,大国小国平等相待、协商一致要始终身体力行。在国家心理层面,所谓的“美国需求”也取决于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打交道的舒适程度。
二是“去争议”。南海争议问题作为一个心结,长期横亘在中国与不少东南亚国家的交往过程中。尽管南海问题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也不是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当事国关系的全部,但始终是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因素之一。从长远发展计,要推动南海问题回归本原,廓清有关争议问题的层次和范围,促使南海部分议题脱敏,推动南海争议与中国-东盟关系发展脱钩,从而跳出西方舆论设定的“中国要南海还是要东南亚”的话语陷阱。
三是“去干扰”。因应于中、美、日等大国竞逐东南亚的现实势态,要防范某些国家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大局的干扰,特别是针对一些重大合作项目的使坏和搅局,类似的案例不在少数。例如,日本在东南亚的所作所为,往往就是见不得中国好。此外,尽管南海博弈进入间歇期,但根本性的问题、结构性的矛盾仍然没有破解。换句话说,病灶依然在,不排除某个时候溃疡面被重新撕开,南海又成为风暴眼。因此,要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深化与东南亚各国全方位合作,进一步固本培元,让域外打劫者无机可乘。
四是“降赤字”。平心而论,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国与东南亚不少国家或多或少面临战略互信不足的问题,而且远非那么容易消除,后者依然对中国的军力上升及战略意图抱有疑虑,“中国威胁论”在东南亚仍时不时沉渣泛起。这就要求中国及时掌握并了解东南亚各国的心理和需求,更精准地实施国别外交战略,以更大的耐心布局谋篇,特别是厚植民缘、广筑友圈,以务实作为增信化疑,逐步降低信任赤字。
五是“补短板”。长期以来,中国注重与东南亚国家发展经贸关系,但在为本地区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方面并不尽如人意,某些时候甚至有缺位之虞。以至于东南亚某些人士诟病我们说得多、做得少。是时候补齐这方面短板了。当前我们着力推进RCEP和COC磋商进程、加快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就是具体的行动体现。今后要继续彰显中国担当、推出中国方案,为东南亚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包括安全产品,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是海南师范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研究员)
罗 涵:广东要继续当好改革排头兵 2014-03-07 |
深圳特区报:刹住驾考“上供”莫忘扩充“考... 2014-10-21 |
仿金字塔“能量舱“,该给谁“开智“? 2016-11-15 |
家乡的运河 2017-10-30 |
人才进退系安危 2017-11-10 |
历史人物研究的魅力所在 2017-12-05 |
【一线声音】班前会应该 避免“审美疲劳” 2017-12-11 |
【一线声音】班前会应该 避免“审美疲劳” 2017-12-11 |
乡村振兴重在“两只手”形成合力 2018-01-26 |
乡村振兴重在“两只手”形成合力 2018-01-2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