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喻思娈:提高科技奖励溢出效应
//www.workercn.cn2013-11-1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如利用科技奖励活动营造尊重、支持科研的氛围和创新文化,其作用将远远超出奖励本身

    日前,两项科技大奖陆续揭晓。一项是在科技界乃至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揭晓,“量子科学家”潘建伟院士等一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获得该奖项和20万港币或100万港币的奖金;另一项是包括神十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在内的一批航天科技骨干,获得了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会2013年度奖励。

    包括以上两项科技大奖,以及即将颁发的年度国家科技奖,其产生强大的激励效应已逐渐被社会所认识,如对杰出人才和重大成果、成就的肯定,带来的荣誉、社会美誉,乃至物质上的支持,都有助于调动获奖者本人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但科技奖励的效应决不仅限于此。用经济学的术语讲,科技奖励还具有很鲜明的“溢出效应”。借科技奖励活动,营造尊重、支持科研的氛围和创新文化上,其作用将远远超出奖励本身。

    通过授奖,可以发挥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激发团队或集体的创造活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文化。科学研究主要靠的是薪火相传的持续积累,取得成果需要领军人才把握方向,引领突破,同时也少不了怀抱热情、前赴后继的科研团队。对优秀科技人才及其成果的奖励,如同树立了一面旗帜,展示态度、指明方向,让人人觉得有为、可为,从而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杠杆。

    当前,公众对获奖者或相关科学成果的关注,通常随着颁奖的结束而消退,即便可能会记住一串似曾相识的名字,却很难说增进了多少对科学的了解和兴趣。这说明,科技奖励在培育创新文化上的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然,创新文化的营造,属于涓涓细流式的“润物细无声”,不可能立竿见影、立即见效,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长期努力。

    认识到科技奖励工作可以带来的“溢出效应”,让它发挥出更丰富的“潜能”,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践层面,借助科技奖励,既传播科学研究的“苦”,也要体现苦中的“乐”,并挖掘获奖者身上的科学品德,总结科研者的科学思维和理念。当前的科技奖励传播中,往往侧重罗列获奖者的一系列科研成就,以及获得成果的艰苦过程,如果能够精心组织,同时传达出其实科学研究也有乐趣,可能会更吸引普通公众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同时,提升科技奖励的“溢出效应”,培育全社会崇尚科学的创新文化,尤为关键的是思考、总结、传播获奖者科学探索精神,进而推进、塑造我们自身的科学传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