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熊丙奇:保障学生权利,大学才能更好发展
//www.workercn.cn2014-02-13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进行的一项对3034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42.8%的受访者曾给校长信箱写过信,反映问题后,有43.1%的受访大学生收到过反馈。40.6%的大学生认为校长信箱等渠道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有57.6%的大学生觉得学校管理者不太重视学生的意见。在受访者看来,要促进学生和学校的积极沟通,最重要的是“校方重视学生呼声,认真回复”(68.3%)和“校方鼓励学生质疑和发声”(55.0%)。(《中国青年报》2月11日)

    对于能及时回应学生提出问题的校长信箱,不少网友“点赞”,但在笔者看来,这实属学校的正常工作——不回应学生问题的校长信箱,不是摆设吗?而之所以只要学校进行了回应,就让学生觉得满意,是因为还有超过半数的校长信箱,几乎就是摆设,非但不理睬学生的问题,甚至还会对提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据报道,一名重庆大学的学生就直言对校长信箱并不信任。他听说有的同学写信投诉辅导员,结果在开年级大会时被提醒说“反映事情不要越级,对学院影响不好”。在他看来,学校里的很多机构各管一处,“不作为的话就已经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了,如果还有言语威胁,谁还愿意说话?”

    如此看来,校长信箱是否发挥作用,就取决于学校领导对此的态度了。这表明学生相对于校方,还处于弱势,还难以做到要求校方必须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改变这种状况,借助舆论的力量,曝光学校校长信箱的使用情况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学校必须重视学生意见的教育制度和学校内部管理模式。

    在美国,大学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无处不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这不是校方有高度的自觉性,而是制度和管理模式使然。首先,大学招生和学生管理,实行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一名学生可自由申请若干所大学;进入大学之后,如果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不满,可申请转学(转专业更是家常便饭)。这种招生、管理制度,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而学校时刻有被选择的压力,不敢怠慢学生。

    我国则不然,高考实行按计划集中录取,每个学生只能被一所大学录取,进入大学之后,不要说很难转学,就是校内转专业,也颇为困难。由于学生的选择权有限,其权利也就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比如,教育部曾在10多年前要求高校建立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制度,但直到现在,这一制度在有的高校尚未落地。另外,虽然大学接连爆出招生丑闻、学术丑闻、教育丑闻,但丑闻与学生的报考选择似乎无关——国外大学担心丑闻影响学校的声誉,进而影响学校的招生,可我国大学,尤其是985高校、211院校,根本就不愁招生问题。

    其次,大学内部的管理,采取现代治理结构,具体而言,就是学校自主办学、学术自治、学生自治。其中,学生自治,是十分重要的管理机制,学生会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不但组织活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而且代表学生参与学校办学的管理、决策和监督。国外大学,几乎所有事关学生权益的决策,都必须有学生代表参加,而且,学校董事会(理事会)中就有学生代表。在这种内部治理结构之下,校方听取学生意见,根本不需要校长信箱,或者由校长出面邀请学生共进午餐(这是我国不少高校校长采取的一种“亲民”做法),学生的意见可充分、自由表达,不尊重学生的意见的校长,很可能遭遇学生的不信任,要求学校董事会(理事会)罢免校长。

    另外,由于我国大学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比如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有时学生对某些课程设置不满,可意见提到校长处,校长无能无力。在我国高校,必修课达到80%以上,而国外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核心必修课只占40%,选修课达60%以上。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这抓住了我国教育管理、学校治理的“要害”。只有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才能保障办学权、教育权、受教育者。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切实落实决定精神,保障学生的权益,办好大学教育,给学生更好的成长空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