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表示,将来实现了异地高考的话,在广东高考的考生数量会明显增加。因此,如果广东的招生计划不按照考生人数做调整的话,将会吃大亏,意味着广东将会成为考上好学校最难的一个省。
异地高考和一些仍然盘附在那本薄薄的户口本上的许多权利一样,成为一个棘手难题。之所以棘手,并非因为权利的归属不明,难以厘清,而是囿于种种现实原因导致保障无力,解决需要时间。高考是公民应享的教育权之一,自由流动也是公民的权利之一,异地高考便是两者结合衍生出来的权利。何况,外来务工人员(不仅仅是农民工),为打工所在地的经济、社会作贡献,让其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合情合理。
理是这个理,行却不易行。一者,广东高考人数多,录取率偏低,尤其是一本录取率低,有目共睹。若在招生名额不扩容的情形下放开异地高考,让外地考生与本地考生同台竞争广东蛋糕,角逐将更加惨烈。本地家长很有意见。二者,广东是外来人口大省,有关部门预计,放开的话,每年将有超过20万的随迁子女进入高中阶段就读。土地、投入、师资等都得配套,这也会让地方政府头疼。
在教育部2012年出台《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后,广东随即出台的“粤版方案”,决定分3步4年解决,虽与外来务工人员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但已经拿出最大诚意。
异地高考之争,说到底还是资源分配之争,而资源首推高校招生名额——要降低异地高考阻力,必须增加高校招生名额,尤其是优质高校的招生名额——而这种资源恰恰是地方难以解决的。对广东教育部门来说,省内高校资源毕竟有限,难以大规模挖潜,省外高校尤其是985高校、211院校,话事权就不在广东手上。罗伟其厅长希望中央有关部委“按照考生作为基数来分配招生计划”,当属肺腑之言。
按考生基数分配招生计划,是一种基于传统招生方式上的解决思路。超越这种思路,其实还有一些路径可选。譬如,深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实现考试与招生的相对分离,学生自由报考,大学基于统一测试基础的自由招生,而不是实行分省按计划录取,异地高考也就不复存在;再如,沿用“教育券”思维,让教育资源可移动,让考生到哪里高考,都不会对当地构成直接冲击,异地高考的压力就会小得多。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也表示,推进异地高考,推进资源可携带。
异地高考问题不是给一个政策就能解决的,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思想,通盘考虑,全面把握,逐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