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徐 玢:转基因争论需要回归专业化和理性化
//www.workercn.cn2014-03-07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两会前夕,崔永元在网络上公布了他去年赴美国调查转基因接受情况的纪录片,引来关注无数。这种关注在延伸到两会的同时,也引来诸多批评:崔永元的调查不够科学。

    如果拿出做科学论文的精神,小崔的调查确实有些问题。比如最明显的,有人说科学家通过发表特殊言论获利,政治干涉了科学研究。这些说法缺乏事实依据,充满了阴谋论的气息。作为资深媒体人的崔永元,肯定清楚这些言论不能作为反对转基因技术的证据。但这些片断还是出现在了片子中,因为崔永元提供给公众的,不是一个普及现代农业技术的科普片,而是一个介绍美国对转基因技术和作物接受情况的纪录片。从这个角度看,崔永元的工作是合格的。

    纪录片备受争议的原因,是片中美国公众接受或反对转基因的理由显得很片面、不够科学。也许有人会说,崔永元提供的确实是一个合格的纪录片,但这些不够科学的言论有可能引起公众对转基因的恐慌。我想,这恰恰为转基因提供了一次绝好的科普机会。

    纪录片展现的是美国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抛开转基因的是是非非本身,我们会发现一些美国公众对转基因的判断是如何缺乏科学性,他们在决策中多么容易被极端信息所左右。把目光投向国内,会发现情况与纪录片中的描述很相似:公众选择相信或者拒绝转基因的理由不够严谨,甚至有些极端。这与公众获取相关信息的来源分不开。平面媒体以及网络空间中,支持转基因和反对转基因两派的争论由来已久而且略显极端,这是公众关于转基因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崔永元展开转基因相关调查的原因。但大部分公众没有精力也没有机会展开这种调查,只能在两派激烈的争论中看个热闹,一知半解地复述争论中的一些观点和证据,然后选择相信某一方。这不应该是事关公众日常生活的讨论的本来面目。

    在工作中,我曾有机会接触从事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他们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看法既专业,又不像两派争论中那样绝对和极端。他们应该是公众获取转基因知识的重要来源。但很遗憾,在这场公众高度关注的讨论中,他们的声音缺位了,或者因为不如两派争论那样吸引眼球而被公众忽略了。在权威信息的真空中,本就偏睐极端信息的公众自然无法作出理性选择。

    崔永元的纪录片让公众看到了转基因在美国的接受情况,也应该让专业人员看到公众对转基因知识的理解程度。纪录片带来的转基因关注热潮,应该成为专业人员开展转基因科普的契机。比如纪录片中提到的草甘膦是什么?Bt蛋白确实是毒素吗?各国的标识制度有什么区别?回答这些问题,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是发挥科研人员优势的好机会。很欣慰,农业部对崔永元的调查作出了初步回应。但这种回应还远不够。要让公众对转基因形成客观的看法,需要专业人员持之以恒、富有亲和力的知识普及,也需要客观平和地告诉公众一项新技术潜在的利与弊。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