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中学实施大学的学分制,让学生个性化发展,避免毕业时所有学生都像是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甘肃省靖远师范副校长张秉工称,根据学生所需,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通过选修课程积累学分,毕业时学分达到116分,即可拿到高中结业证书。(5月11日中国广播网)
学分制,顾名思义,以学分来统筹教学管理,最鲜明的标志就是选课的出现,即学校开设允许学生有一定选择自由的课程,包括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学习总量和进度。与传统意义上的学年制相比,学分制给学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更有利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
在美国和德国,高中选修课程的范围一直在不断拓展,并且在大学入学的资格上选修学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可以说,增强高中课程的可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世界各国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但要移植到我国高中应试教育这块盐泽地里,这株新苗要存活并真正成长起来,恐怕并没有那么容易。
因为我们高校升学、招生体制环境没有变,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在现实的学分制的试行中,我们常常看到,高一、高二阶段很投入,参与改革气氛很浓,而到了高三却不得不回归到应付高考的旧轨迹中,全面素质教育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同时,选修的课程就真是学生兴趣的真实反映吗?在选修上,学生往往为了“凑学分”,故意选择一些好过、简单的课程,随之而来的学习积极性和约束力的下降,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此外,在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内心深处,还是把这些课程把做副科,不愿投入较多的精力和心思,敷衍式地学习,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学校在设置研发课程时投入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大,考核评价不足。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一个可悲的事实:穿了学分制这双新鞋,走的还是应试教育这条老路;教学课堂成了应付上级听课、检查指标的表演课,异化变质为领导晋级、提升的政绩课。走了太多过场和形式,苦的是最直接的联系者:学生和老师。
值得说明的是,如今新课标改革还在酝酿探索之中,试验本来就是一种不断实践、试错的过程,即使出现了所谓的新瓶装旧酒,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实践者也要不丧失信心,而应该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唯此,才是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健全人才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