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连幼儿园都上科学课,给小朋友探索的机会,小学一、二年级反而没有。”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在南京出席活动时说,我国原来实践了多年的自然课教育,一直是从一年级开始。但上一次教改却把科学课的教育延迟到三年级开始,把一、二年级的科学教育课变成了“品德与生活”。韦钰透露,新的国家小学科学教育标准在修订过程中,将依据“科学教育”为基础,在义务教育的所有年级,学校都应设置科学教育项目。
实际上,不仅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存在脱节的现象,在已开设课程的教学中,也普遍不受重视,许多学校并不配备专职科学老师,科学课的时间也常常被语数外挤占,成为“比副课还要弱的副课”。是孩子们不热爱科学吗?显然不是。几乎每个人在小学作文里都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我要发明一种神奇的……”带着这份科学梦,孩子们开始观察植物、认知动物、了解声光电——对世界的探索就这样启程。
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驱动文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从古到今都不曾改变。看看身边,幼儿园里,各种生活化、游戏化的科学活动深受小朋友喜爱;校外,各类航模、机器人科学兴趣班生意火爆;5月17日—24日是南京第26届科普周,免费开放的南京科技馆外车满为患,堵了几公里长……这些现象都告诉成人:孩子们渴望科学。
在2001年实施新课标后,小学阶段就只有三到六年级有科学课。韦钰院士一直呼吁恢复科学课,并将其视为核心课程,但实际上,即使将实施年级修订为一至六年级,在现有的教育和升学体制下,科学课的地位仍不容乐观。现实中,孩子们对于科学的憧憬与热情往往在小学阶段就消磨大半。繁重的课程和作业负担,让他们难得有做梦的时间和空间。随之一起消失的,还有好奇心与创造力,以及对未知世界最质朴、最赤诚的热爱。在多项跨国调查中,都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科学创造力较低,在好奇心、进取心、想象力等方面都低于欧美学生。
居里夫人说,“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科学之本。留住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需要学校在软硬件上加大投入;也需要社会公共服务有更多供给,让孩子们有去处;更需要的,则是科学的教育精神,少一点训导,多一些启发;少一点标准化,多一些个性空间;少一点照本宣科,多一些实践操作。一句话:多给孩子们一点做梦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