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有多家网站转发了一则题为《广西昭平农村学生趟水上学令人心惊》的图文网帖,网帖称“九亩寨、北陀中学、善政小学,上学要渡过一条100多米宽的河流。在冬春季节,孩子们可以从这条堤坝上来回,但到了雨季,这条堤坝就时常被洪水淹没,孩子们上学就成了心惊肉跳的事情”。5月20日,昭平县政府回应称,“立即召集相关部门研究,迅速采取措施,确保学生上学安全。”(5月21日《北京青年报》)
从新闻配图来看,横在孩子们上学路上的这条河很宽,多名小学生背着大大的书包蹲在小小的木筏上,显得很吃力,也很危险。木筏前后各有一位大人撑着竹竿,木筏上只有一个大人半蹲在孩子们身后,除此之外再无别的监护者。看到这样的画面,令人心中一阵酸楚,现在夏季已至,雨水增多,若河水再湍急些,这木筏上的稚嫩孩童该有多惊怕!在此之前,我也曾听闻过在云贵山区,有些孩子终年要通过溜索从大河之上划过去上学,后来被媒体报道后,一些地方修建了吊桥,让上学的孩子避免了惊慌。而这一次,因为被报道了,当地也很快做出了反应,表示要“迅速采取措施,确保学生上学安全”。但我还是难以纾解担忧:还有多少未被曝光的危险上学路呢?那些依然在上学路上担惊受怕的孩子怎么办呢?
给孩子一个安全的上学路本是基本职责,本不应让公众反复去督促,让媒体反复去曝光。尤其是在人口流动加速的大背景下,农村的留守儿童需要政府的更多关怀,倘若“趟水上学”这样的事都需要被曝光后才被动解决的话,又如何期盼当地政府主动给孩子们更多的细节照料?更何况,被曝光后,当地给出的解决方案也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包括添加寄宿用品、家长配合渡河、发放救生衣等措施,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些显然不够,就像很多网友质问的那样:建一个吊桥很难吗?
频繁出现农村学生跋山涉水上学事件,也与某些地方盲目的撤点并校有关,尽管包括教育部在内的中央主管部门都曾强调,应避免“一刀切”式的撤点并校,但在偏远地区,不顾学生实际需求的盲目并校仍时有发生,这使得许多山村孩子的上学路程成倍增加,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
说到底,为了孩子的上学权益,为了保障上学路的安全,政府在做任何规划与调整时,都应以兜底保障为其底线。如今,这么多孩子每天都要蹲在狭小的木筏上渡河上学,当地职能部门最需要反思的是,这一幕幕险情有没有在其做决策时考虑过,在被曝光之前,有没有人为这些孩子担心过,并为之做过什么。
因舆论的关注而做出一时的改变容易,而要生成一种主动的、长久的责任却很难。“趟水上学”令人心酸,让这一幕不再出现,不能靠媒体和公众的偶然发现,而需要政府职责的长期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