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诗人爱默生说,英雄并不比一般人更勇敢,差别仅在于,他的勇气维持了五分钟而已。
然而这五分钟,又有多少人能坚持?连日来,围绕着江西宜春两名公交车上勇斗歹徒负伤而无法参加高考的少年,广大热情高涨的媒体及网友展开了火花四射的争论。
教育部表态“待他们身体康复之后,为他们组织单独考试”,网友不满意,说考什么考,应该直接保送;而对于保送,有网友也不满意,称见义勇为和上大学是两回事,因见义勇为就上名牌大学并不公平,以后不排除有人“创造”见义勇为机会的可能;那不保送吧,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说只要过了一本分数线就优先录取,网友们摇头晃脑嘴巴一张一合地还是不满意:用流血和同情换来的大学,咱不上!“最美考生”柳艳兵你该长志气,凭真本事明年重考一回,那才叫英雄完胜……诸多说法,就好似纷繁芜杂离奇古怪的社会万象,让人跌破眼镜。
在这儿不想加入哪个阵营,支持哪种观点,我们仅做一个假设,当你面对劫匪,有关方面承诺,凡上前与之搏斗者,皆保送清华北大,你,敢上吗?
一个人可以选择见义不为,而且无须对此承担法律责任,但一个人也无权嘲笑他人的见义勇为,无权矮化见义勇为的道德价值。社会提倡见义勇为,奖励见义勇为者,并非要鼓励所有人都争当“重赏”之下的“勇夫”,事实上也做不到,而更多的是出于对他们的奉献和付出的一种补偿,对他们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的肯定。倘若连这种肯定也要附上喋喋不休的质疑,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英雄事迹寥寥,而低俗诡异卑鄙之事多如牛毛。
回翻历史的页码,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英雄的故事如何不同,但英雄们具有的精神品质始终是恒定且宝贵的。从我们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开始,英雄们就用他们或微薄或震撼的力量,肩起黑暗的闸门,用鲜血和生命向着民族崛起与复兴挺进。而今,捐躯报国的英雄已不用前赴后继,但舍己救人的,我们这和平年代的另类英雄,又该如何加以珍惜和呵护?
郁达夫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而如今,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继续敬重自己身边的英雄,投去敬佩的目光,去想想如果是自己,能否如英雄一样,敢于挺身站出来那“五分钟”?
如果我们承认,见义勇为只能是少数“勇敢者的游戏”,扪心自问,不能第一时间站出来,那我们起码不要任意曲解英雄的意义,如果我们连“五分钟”里,站在英雄身边也不敢,那我们起码事后要站出来,不再保持缄默。
几十年前,马丁·路德·金观察社会转型期的美国社会,痛感“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面对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加入“沉默的大多数”,或者不沉默而选择不明真相地用唾沫星子中伤他人,我们又该怎样保持自己的处事原则?看看“油条哥”,倒掉复炸油、坚持用新油炸出“良心油条”,瞧瞧“最美路人”,在简单的想法中托举坠楼儿童,还有舍身救学生的“最美教师”,义无反顾奔火场的“最美消防员”,我们或许就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了。凭良心做事,用热心助人,你就能在名与利、得与失的纠结中跳出来。做自己,就是英雄。
现在,对于“夺刀少年”的各种制度补救,已经体现社会的正面和积极,教育部给其“单独考试”机会,让两名少年不至于流血又流泪;有意向的高校也表示,尝试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帮助这两名学子圆大学梦。如此理性安排,仍不能使你信服,你还“眼红”?你该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