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敬畏不是教出来的,更不是狠话吓出来的,它是心灵的自觉。
前日,一组照片震惊网络,河北某镇一少年在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前大秀不雅动作,并将一墓碑踢倒。从照片看,该少年也十三四岁了,就算不懂历史,总该有最起码的敬畏吧?如此亵渎,难怪不少网友出离愤怒。
该少年的行为确实过分,但作为成年人,我们应冷静下来,反省一下自身责任。
不错,从家庭到学校,成人们一直在规训孩子,要遵守纪律,要礼貌,要感恩,可结果如何?我们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问题,我们似乎真的相信,通过灌输、奖励和惩罚,就可以让道德在孩子的心灵中生根,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可回首自己成长历程,这样的“植入”除了泯灭个性外,有何积极作用?
事实是,道德从来不是僵化的教条,它是人类心灵的需要,是社会博弈的产物。当我们刚跨入社会时,都有过自以为是的想法,但挫折让我们明白,道德首先是生存技巧,掌握了它才能立足,随着经验积累,我们渐渐体会到社会化的价值,它帮助我们超越了个体的局限,只有这时,才真正明白道德赋予个体的向上、提升的力量。
可现实是,我们的孩子从小被关在校园和家庭中,只能看到有限的世界,按大人们给予的正确与错误清单去道德实践,这从根本上动摇了道德的基础:道德的奖赏来自内心,而非外在。可在孩子们的世界,好孩子的荣誉都是大人赏的,这不仅鼓励虚伪,且有人管束时,表现正常,无人管束时,立刻失去最基本的判断力。
一个民族应该牢记自己的历史,应该感恩英雄,但如果一个家族自身已没有历史,将祖先牌位一概斥为腐朽落后,那么,就很难希望孩子们对烈士的墓碑肃然起敬,毕竟他从未为之付出过感情,在他眼中,那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已。
敬畏不是教出来的,更不是狠话吓出来的,它是心灵的自觉,正因为我们内心有困惑,才要缅怀过去,以寻求智慧,获取精神力量。千百年来,历史与传统从来都是中华民族安放心灵的所在,这是我们文明能生生不息,善意能世代传承的根本原因。而随着中国日渐超越急速发展的阶段,如何接续传统血脉,抛却浮躁与迷茫,注定是个绕不过去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