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高考流水线下,受损的是支付不起额外成本的普通家庭孩子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全社会的教育公平和国家期待的人才成长,最后还导致教育和考试制度本身的异变。
近日,各类关于高考的新闻中,最新主角是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该校因常年涌现全省高考状元,达到一本分数线的学生超过95%,有“神校”之称。据称,今年高考,该校又再次包揽全省文理科第一名。耐人寻味的是,今年该校的1000名高考考生中,享受高考加10分的国家二级运动员高达87人,广受公众质疑。据报道,目前辽宁省纪委已介入调查,有关部门也已开始对部分体优生进行重新测试,但测试的范围和地点没有向社会公布。
享受加分的体优生数目之巨,难免引发公众质疑。质疑之一,该校享受加分的二级运动员考生人数,仅比锦州、辽阳、朝阳、铁岭、葫芦岛等5个地级市享受该项加分的考生总人数少2人。本溪高中的课堂有何奥秘?质疑之二,本溪高中每天晚上十一点半放学,学生不上体育课,学校也没有游泳池,竟有25名游泳二级运动员,还有36名足球特长生,够组成两支足球队。
对此,本溪高中回应称,“学生在全国比赛取得了成绩,符合二级运动员申报标准,证是体育部门发放的,与学校没有关系。”学校是否在推卸责任?也许。更有可能的是,学校的话未必有假,因为在今日之中国,高考俨然已经有了一条产业链,从头到尾都有机构在打点高分学生流水线。
本溪高中高分考生人数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省招生,虹吸了省内各地的优质生源。单纯从数量上比较本溪高中与其他地方高中的学生及其考分,那是完全跑偏了。如果该校确实设置了体优生的门槛,进来的学生中确实有不少学习成绩优异的“二级运动员”,全国比赛得奖犹如探囊取物,最后成就高分之上还有加分,有何不可?不问源头即本溪高中何以能“得全省优秀学生而教之”,只看结果,岂能得出合理结论?
更何况,现在国内的一些中学生运动比赛,几乎失去体育本身的意义,而沦落为高考附庸,成批生产可以获得加分的二级运动员和比赛成绩,同名校配合默契,我出成绩,你照单全收,赖我不着,也怪你不成。公众如果有兴趣,查查二级运动员的家境是否优渥,可能有更大发现,孩子参加全国比赛需要家长真金白银,不比请家教、上辅导班便宜。
媒体曾报道,有人专门物色有体育潜能的孩子进行超强度训练,成功了,教练可以分享国家奖励,不成功,也能为高考提供体优生,无论对教练还是学校,风险都不大,效益也不错。只是如此训练强度之下,还能保持学习成绩优秀,着实不易,除非教练既能发现运动潜能,还善于发现学习潜能,如此双料教练堪称“国之栋梁”。
如果合规运作做到极致,学生仍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帮不上忙时,就轮到最后“干脏活”的了,那就是有组织的作弊。今年发生在中部某省的大规模替考事件,为此类操作提供了一个极端例子。卷入这一“工序”的有地方官员、监考教师、枪手学生,还有在任何一个环节可能接触考卷的人员,完整的产业分工、各司其职的运作人员和准时完成作业的精准计划,构成寄生于正规高考体制上的“外挂”经营。
这整条高分学生的生产流水线具有“混合经济”的性质,其中既有虽不符合教育宗旨,但并不违法的操作,也有专打擦边球的,还有“脏活”系列,他们共同构成当下现实而不是理想的高考生态众生相。不同机构、不同人员都在其中谋得了自己一份利益,受损的则是支付不起额外成本的普通家庭孩子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全社会的教育公平和国家期待的人才成长,最后导致教育和考试制度本身的异变。
完全围绕经济效益进行运作,只管把“客户”送进大学,不管送什么人进大学,更顾不上他们出大学后能干什么,这样的产业化和流水线要比公众反对、政府否认的“教育产业化”更加糟糕,它所导致的教育制度失效更加深入骨髓。这才是为什么本溪高中二级运动员批量生产即便学校没有猫腻,仍需得到高度重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