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持续一个月的大学毕业季已近尾声。相较于往年,今年各地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辞更受公众关注和热议。有媒体对全国53份大学校长致辞中的用词进行分析后发现,“社会”、“人生”这两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理想”出现的次数远超“现实”。
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
在空间意义上,“大学”与“社会”仅一墙之隔,从大学走向社会是大多数毕业生的共同归宿;而在时间意义上,大学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从大学步入人生是毕业生的必经之路。如果说,大学更多地带有“理想”色彩,而“现实”则与社会紧密相连。走出大学的围墙,青年学子们何去何从?在大学的“最后一课”里,校长们理所当然要叮嘱再三——
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说,要选择与正确的人在一起,“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大神。”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要找回人类的天真,“教育所要造就的不是貌似高深莫测的人,而是有着苏格拉底般天真的人。”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说,毕业即成年,“此前需要得到他人更多的帮助和照顾,此后就要更多地帮助和照顾他人。”
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说,做人生赢家需要远大胸怀,“充分利己,最多只能算谋生;利他奉献,才能成就事业与人生。”
……
从这些朴实的、金子般的语句里,我们不难读出长者的关爱与慰勉、不舍与叮咛。在情与理的交汇处,这是一种浓郁的理想主义情怀,是对社会现实的某种矫正和超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带着这样的叮嘱离开校园、步入人生更为深广的层面,青年学子们就有可能超越现实的琐碎与世故,做一个有情怀、有抱负、有底线的公民,而不是一出校门即成为钱理群先生所定义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句著名的网语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话倒也没全错。相对于理想主义的完美图景,现实世界难免有诸多错杂、颠倒和失序。面对现实,当然需要“识时务者为俊杰”,但这绝非无原则的认同、没底线的迎合。带上理想上路,就是鼓励青年们认识并直面现实的不完美,通过务实的、点滴的努力,改良和转化这种不完美,创造一个更值得人们生活的、趋向于美好的社会,“从骨感的现实走向丰满的理想”(开心麻花总裁刘洪涛语)。
大学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大学校长们的毕业致辞,不仅是青年学子汲取向上力量的“最后一课”,更是全社会的一笔财富。品读大学校长们的告诫与提醒,人们正可以反躬自省、重温初心,立足现实而又自觉与现实世界保持合理距离,在“兼济天下”上更有作为。当然,人们通过校长们的致辞认知大学,也期待大学能够言行一致、行胜于言,去浮躁而远功利,为全社会守护好精神世界的标杆、理想主义的灯塔。正因此,大学的“最后一课”,既是对他者的慰勉,也应视为对自我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