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高考、中考相继考过,又相继迎来发榜日。各媒体照例报道过高考状元,又推出中考“黑马”。这样的时令新闻,考生关注,学生家长关注,学校和老师自然也关注,因此你说全社会广泛关注,也并非夸张之语。
状元也好,“黑马”也罢,对其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他们读书成功的经验之谈,有些媒体干脆谓之为“巧读书”。“巧读书”巧在哪里?或难一言以蔽之,大抵不过是学习方法对头(擅抓要点、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等等),课外生活也丰富(劳逸结合、文娱体育、集体活动等等),而且多数不参加课余培优。如是读书之“巧”,便造就了各校的尖子生。
其实现实中,读书读得好的,也未必都循着上述规律。看看历史上那些“读书的种子”,如陈寅恪、钱钟书、华罗庚、陈景润等等,无非是一个热爱,再由热爱派生出专注,便成就了各自的学霸地位。所以王蒙说“天才在于集中注意力”,自有相当道理。
但不管怎么说,在当下教育环境下,“状元”、“ 黑马”出面对于“巧读书”作一番现身说法,多少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吊诡的是,虽然校方也认同“巧读书”成就尖子生的逻辑,但题海战术仍在普遍施行,课余培优也屡禁不绝,学生的课外空间一再被压缩,这些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所以“状元”、“黑马”的出现,似乎仅为个人资质的彰显,而与大的体制无涉。
话说到这儿,其实想表达的意思才刚开了个头。日前在凤凰卫视见到一段美国副总统拜登发表演说的视频,其中有言: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是美国的六到八倍,但我敢问,世界上有哪一项创新的改变和产品来自中国?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无奈坦言这“基本是事实”。教育界权威人士也表示,近三十年虽然培养出的高等人才较之于前三十年成百倍增长,但来自中国的世界顶尖人才却寥若晨星。换句话说,我们一年一届的“状元”、“黑马”们,最终也基本与“世界顶尖”无缘。
由“顶尖学生”到“顶尖人才”的跨越,方为最关键的一步。“顶尖学生”并非都能成为“顶尖人才”,或者反过来说,不少“顶尖人才”在其学生时代,也都表现平平。爱因斯坦或许是最好的例子。想当年,世界著名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到中国科技大学访问,给学生的赠言竟然是“不要考一百分”。因为相对于及格,考一百分要付出成倍的努力,而分数本身往往对其创造素质的养成,并不必然有所增益。
省身先生这番投入产出的算度,道理十分明了,但在我们现有的体制下,又有哪位学生、家长、老师,哪个学校听得进去?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家的朱清时校长对“教育的本质”有自己的见解:无非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思想得以碰撞、激荡,从而培养创造的因子;考试不过乃工具而已(大意)。
话说来简单,但你只要看看怀抱教改理想的朱校长,在他自己的南科大里左冲右突、上下腾挪的艰难劲儿,就能料想“顶尖人才”的出现,还有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