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陈新民:科技金融重在破解信息不对称
//www.workercn.cn2014-07-2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目前,一些中小型银行已在积极“先行先试”,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金融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但从整个银行体系看,一直未能形成规模化、系统化、可复制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极为重要的机制和制度安排。影响全球的思科、脸书、推特、苹果、微软、雅虎等科技创新型企业,都曾受过美国硅谷银行及风险投资机构的大力资助。然而,由于科技创新型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天生特性,其融资渠道不畅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长期以来,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对实体经济融资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银行信贷。统计显示,我国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存差逐年扩大,如果以该巨额存差为基数,按10%的比例,2013年理论上应有3万亿元的潜在信贷资金可投向科技型企业,但实际投放额远低于理论估算数。这说明,我国银行体系与科技型企业间的融资渠道存在明显梗阻。

  目前,一些中小型银行已在积极“先行先试”,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金融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但从整个银行体系看,一直未能形成规模化、系统化、可复制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之所以形成这一局面,重要原因就是科技型企业缺乏有形资产、未来不确定性大、更多依靠技术和智力等无形资产创造利润, 在没有取得商业成功之前, 银行难以评估科技成果的货币价值和企业经营风险。一言以蔽之,科技型企业从初创到取得商业成功前,与银行间产生了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从银行看,它不知道市场上有哪些新发明、新产品,不明白新发明、新产品的技术特性,不确定新发明、新产品推出后是否有市场及发展前景。银行的这些困惑,主要是海量的数据、信息使得银行不容易发现;技术的高精尖使得银行不容易明白;内部模型的不完善使得银行不容易确定未来的市场前景。现有的市场环境下,银行要想客观、科学地评估科技成果的货币价值和企业经营风险,还需花费大量的“信息交易费用”,而这些费用,往往成为银行裹足不前的重要因素。

  从企业看,主要表现在不知向哪家银行申请什么产品来满足自身融资需求,也不知要多长时间、是否能够获得银行贷款。企业的困境,主要源于科技型企业大多是初创型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较低,财务报表不太规范,企业精力主要集中在市场开拓上。此外,企业还担心向银行提供数据、报表、材料后,会导致自身情况公开。

  银企信息不对称不仅使银行资金不能有效地支持科技创新,还会给银行本身带来危害。一方面,导致银行“惜贷”严重。企业在内部财务信息、还款计划和能力等方面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银行不易掌握相关数据,加上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整体诚信的缺失,导致银行不敢对科技型企业轻易放贷。另一方面,导致银行风险贷款增加。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可能存在不完整提供信息、善意包装,或者刻意隐瞒甚至恶意伪造自身资信的情况,银行据此发放贷款的后果就是风险贷款增加,反过来又会导致银行更加“惜贷”,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商业银行只有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科技型企业的融资“瓶颈”才可能被突破。为此,商业银行可采取多种方式畅通信息渠道,降低信贷风险:借助专业“外脑”,商业银行可借力风险投资基金、科技职能部门参与企业筛选,通过“外脑”和“内脑”的双重把关,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程度;构建合作平台,通过加强与各类金融服务机构的合作,整合优质资源;创新无形资产抵押方式,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以及与政府、担保公司的合作,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专利权质押、版权质押、商标专用权质押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借用多方联合担保体系,有效降低信贷风险;设立科技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网罗专门人才,构建独立机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给予专营机构先行先试的权利及银行内各项资源倾斜;采取事业部制改革,先以产品创新为主,探索科技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业务模式,再据内部定价模型,计算科技金融事业的投入产出,最终全面实施内部定价机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