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山江源:专家要做“良知”
//www.workercn.cn2014-08-1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西北一些地区为保持环境湿润,又在实施人工降雨。中科院一位专家说:人工降雨对局部地区抗旱救急很给力,对大范围改善环境,只是杯水车薪。多年前我提出过反对意见,让一些人不高兴,我被“踢”出了咨询专家组。后来得知,那些专家是为了拿课题,才支持有关部门提出的这个方案。

  专家应做“良知”——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如果为一己私利而违反科学,甚至违背常识,可叹可悲。据说,当年那次讨论会实际上开成了“求证”会,一位权威人士先抛出观点,请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应邀到会的多位专家一致点赞。前述那位专家提出反对,但“声音很小”,应者寥寥。实际上这项工程花钱不少,效果欠佳。

  不唯上、不图名、不为利,只求真,是科学的生命。抛开人工降雨本身的是与非,专家是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本应坚持真理。但是,近年来,有些专家为了趋利避害,在真知面前打起个人的小算盘。

  有的专家为了名,去说违心的话,把学术圈搞得像江湖,权势等各种力量的渗透十分强大,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学术命运。一些人为稳住或求取学术名头,不惜弯腰低头,说一些中听但未必中用的话。一些人丧失原则,借助行政威权树立学术权威。只要成了上头认可的学术大腕,接下来的事,那都不是事。

  有的专家为了利,出卖自己的良心。的确,专家单靠死工资,很难过上匹配的体面日子。他们的活钱主要靠课题经费,有的高校甚至规定,谁能拉来一定数额的经费,谁就当院系领导,否则就“让贤”。利益当前,部分专家科学精神的天平开始倾斜。他们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揣摩利益方的意图。看人下菜,随机应变,只说“利人利己”的话。

  学术圈气象万千,有两类专家比较受关注。一类喜欢扔“砖头”,以批判见长,到处挑刺,时常放炮,这类专家在民间有很多粉丝;另一类喜递“枕头”,以迎合为能事,领导爱听什么,他就诠释什么,千方百计且不留痕迹地证明其观点正确、实践可行。最终领导高兴,他们从中分一杯羹,皆大欢喜。他们的主要精力就是“接大衣”和“端糖水”,成全他人,舒服自己。初级的可谓“精知”——精明的知识分子,高级的堪称“知精”——已经成精了。一些长官意志通过专家论证而合理化、放大化,进而合法化。一些罔顾实际的决策就是这样产生的,由此带来的教训不在少数。

  专家是知识分子。古今中外,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仅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更重要的是有风骨,与世俗保持一定距离。他们求真求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决不妥协。诸如哥白尼、马寅初等,为真理而生,为真理“而死”,他们是真正的“士”。

  专家要吃饭,要养家糊口,争课题、抢项目,都可以理解。但是,这些必须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石上,而非经济的杠杆上。一般老百姓说假话,最多是道德问题。专家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如果也瞎张口,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了。他们的一句话可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对了,造福一方;错了,贻害四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求名,谋之有方。如果实在不能讲真话,也决不要讲假话。

  专家也是普通人,不必抱怨真话难听、实话难说。还是从“良知”做起吧:捍卫常识、传播知识、彰显见识,最重要的是秉持公义良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