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全球航天员一年相聚一次,分享经验,前瞻未来,表明了人类对太空的探索逐渐回归理性,合作成为共识
每年,全球的航天员都会相聚一次。近期,来自18个国家的91名航天员第一次聚首北京,代表全世界400多名穿越过大气层的地球人,回顾载人航天历史,前瞻未来的星际计划。
身着花色短袖衬衫、不显老态的首位太空出舱宇航员列昂诺夫,花白胡子、多次在影视中客串扮演自己的登月先驱奥尔德林,以及年轻的航天员刘洋、王亚平……近距离接触这些有故事的太空探索者,对航天迷来说不啻一个盛大的派对。
如果是有心的旁观者,你在聆听航天员们心声、感受太空探险奇妙的同时,也能领悟到他们对“合作”的殷切期望。合作交流,这是航天探索先驱们在几百公里高度俯视地球时,感受到地球是人类家园时的共同心语,也是实现人类在太空走得更远的梦想之舟。
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探索的需要,以及一段时间的大国太空争霸竞赛,人类的太空探索能力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为了掌握太空制高点,冒着极大的风险进行了各种太空载人技术试验。苏联把宇航员加加林首次送入太空,美国的阿姆斯特朗随后第一个登上了月球。冷战结束后,人类航天探索活动逐渐回归理性,各个国家或独立或合作,建立本国的航天技术体系;中国也通过自身的努力,跻身世界航天大国行列。在这个过程中,航天强国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合作逐渐成为共识。如今,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该国的宇航员需要搭乘继承苏联航天衣钵的俄罗斯联盟号飞船,才能到国际空间站——这在冷战时期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为什么要合作?航天员自己组织的太空探索协会本身就给出了答案:它创办于1985年的冷战年代,创立的目标和梦想,就是“探索太空并将技术成果应用于同一个地球,最终反哺人类。”太空探索者们也把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带回地球,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去年小行星撞击俄罗斯事件发生时,列昂诺夫就曾提议,“希望有太空经验的国家一起来探讨和应对”“我们应该联合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拓展我们的梦想。”
从太空俯瞰蓝色星球时,人们内心确实容易激起相似的涟漪。第一个踏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我的一小步,人类一大步”已广为人知,沙特阿拉伯宇航员苏丹·萨勒曼的感悟同样精彩:“在我飞行第一天,我关注我的国家,第三天开始关注大陆,到了第五天我的眼里只有一个地球。”
如今,大部分国家和资深的宇航员都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合作的重要意义。奥尔德林认为,如果再去月球或者火星,不应该是发射一个巨型的载人飞船,而应该是多个来自各国的飞船,包括神舟号、联盟号或是其他飞船,各国飞船之间的接口应该有统一的标准。杨利伟说,中国未来的空间站,不仅设计了合作的实验平台,还预留了别的飞船停泊的接口。列昂诺夫将在明年迎来太空出舱的50周年纪念日,作为人类探索火星的支持者,他希望尽快开展各国航天员的选拔,重要任务是学习共同的语言。
反正,去火星,我们都是地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