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青岛市农科院培育了6年的3棵新品苹果树,最近被偷摘得精光,损失高达上亿元——先做一个小调查:对昨天这则十分抓眼的社会新闻,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参考答案”不外乎以下几种:谴责盗贼型。“这么珍贵的科研成果也敢偷,无法无天!”批评管理型。“既然这些苹果树如此重要,为何管理如此松散?”感叹连连型。“这么名贵的果子偷去吃了,暴殄天物啊!”……要是您也这么想,大概只能被划入极少数了。实际上,对这起偷盗案,大多数网友的判断惊人一致:此案看起来倒更像自导自演的一出戏——科研部门白白花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却没有成果拿得出手,眼见验收之日临近,怎么办?只有出此下策蒙混过关。
这样的质疑倒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试想,一个100多亩的苹果新品种基地,盗贼光顾的恰好是这3棵最有价值的树,并且在月黑风高之夜把3棵树上的几百斤苹果偷得几乎一个不剩,不离奇吗?再说,一项进行了六七年的实验,早不偷晚不盗,偏偏在上级部门要验收成果之际被盗得一干二净,是巧合吗?
当然,这只是网友们凭直觉作出的判断。现在,失主已经报警,管理部门也会介入调查,上述“阴谋论”也许很快就会不攻自破。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就能否定网友们的判断全不靠谱、污人清白吗?当然不能。事实上,在3棵苹果树果实被盗引发的质疑背后,恰是当下科研领域在经费使用、成果验收等方面屡屡爆出的乱象提醒、教育了社会公众:对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诚信”,不可轻信。
就在10月10日,中纪委官网发布通报,5所大学的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被查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最炙手可热的中青年科学家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院士。也是在近期,媒体又爆出厦门大学诱奸女生的博导吴春明,就连开房费也拿到科研项目经费里报销。而在更早前,中科院还曝出候选院士段振豪套取科研经费购房包“小三”的丑闻……在这种背景下,网友对3棵天价苹果树果实离奇失窃提出质疑,显然并非空穴来风。
互联网不仅提供了更多信息,还锻炼了公众的眼力,使得纸里更难包住火。无论是伪造虎照的周老虎,还是企图蒙混过关的“躲猫猫”、“俯卧撑”,都一次次证实了这一点。从实质上讲,所谓“阴谋论”反映的正是互联网时代公众对外界信息“不轻信”的质疑精神。这种质疑未必总是合理,但它往往能反映特定的社会心态和情绪,并且在事实上也常起到社会监督的效果。对它们,大可不必以“阴谋”视之。认真倾听这样的声音、及时呼应其间的合理关切、切实改进相关领域的监管,理应成为社会管理者的日常必修课。众多网友此番跟3棵苹果树“过不去”,其实也正传达了一种民意期待:改进科研项目管理,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