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当前中国科幻电影缺的不是资金与技术,而是创意。更缺的是“科学情怀”,这种“科学情怀”既包括“内心深处应该有对宇宙广阔时空的敬畏感”,也包括对科幻在科学层面的理解和尊重
正在热映的美国科幻大片《星际穿越》里,由于黑洞引力的存在,人类在未知星球上遭遇到接天蔽日的周期性巨浪。同样,这部号称史上“最科学的科幻电影”,在社交网络上也掀起了热浪——微信朋友圈被《星际穿越》的各种“烧脑级”影评刷屏,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忙着“吐槽”电影中哪些违背了物理知识,关于黑洞、虫洞、高维空间和时间旅行等概念的科普文章一直保持着高阅读量……
尽管可能还挤不进最经典的科幻电影行列,但在社交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星际穿越》的被关注度超越了以往的科幻电影作品,其引发的现象和讨论也超越了电影本身——人们居然会更关注一部电影的“科学成分”,胜于对剧情和特效的兴趣。这部电影的标志性人物既不是导演也不是主演,却是影片的科学顾问、74岁的理论和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也是一个重要辅证。
作为黑洞研究领域的世界顶尖专家,基普·索恩和计算机艺术家团队合作,构建出了被认为最接近真实的黑洞,甚至最后看到计算机创造出来的黑洞形象,连他自己都感到震撼。这个具有严密科学逻辑的“黑洞”也成为电影的“科学内核”最核心部分。据说因为拍摄《星际穿越》,导演团队至少可以发两篇论文,一篇黑洞物理,一篇计算机图形。基普·索恩自己也提到,已经写了一篇论文投给了学术刊物《经典和量子引力》。
《星际穿越》这种给大众带来的自发性科学探究乐趣,在中国年轻观众和科幻电影爱好者身上尤其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一个老掉牙式的问题也再次被重复提出:为什么我们自己拍不出这种叫好又叫座、即使看不懂也要努力去理解的科幻影视作品?一个鲜明的对比也让人疑惑:在国产电影的大片榜上,科幻片往往是非主流甚至是“濒危保护动物”,而在每年从美国好莱坞引进的票房大片中,科幻电影却又是主流。这种情形也发生在科幻小说等类似作品中。中国的本土科幻小说曾经有过黄金岁月,但如今鲜有让人激动的作品。有评价说,一部《三体》撑起了近些年的中国科幻小说。这个说法不见得全面,但也恰恰说明,像《三体》一样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多么缺乏。
从《星际穿越》引发的科学求知热看,科幻作品显然并不缺少支持者,科幻乃至科学“粉丝”数量之庞大也超出了人们的预料。缺失的,正是吸引人的作品;缺位的,是一群愿意和能够创作出好作品的人。造成这种缺失和缺位的众多原因中,创意是一个挑战,如同《三体》作者刘慈欣认为的,当前中国科幻电影,缺的不是资金与技术,而是创意。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但又常常被忽略的因素是:我们以往对科幻的认知太过表面和僵化,也低估了科学本身的魅力和人们自身的好奇心求知欲。因而在创作科幻作品上,缺少“科学情怀”,这种“科学情怀”既包括“内心深处应该有对宇宙广阔时空的敬畏感”,也包括对科幻在科学层面的理解和尊重。这种“科学情怀”,就像《星际穿越》中实现宇宙星际旅行的“虫洞”,能够打通科幻与科学的隔膜,使科幻作品不流于浅俗,能够唤起内心共鸣,真正激发起人们的兴趣。
《星际穿越》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样本,它充满着令人敬佩的科学情怀。“首先,电影里不能有任何东西违背已经确立的物理定律。其次,电影里当然会有一些推测,但所有那些疯狂的推测都必须源于科学,而非来自某位编剧的一拍脑门”,这些预设最终在电影里得以实现。
我们还可以把眼光从科幻作品拓展到更大的“视界”。基普·索恩在《虫洞、时间机器和弱能量条件》的论文中说:“本文讨论的是,如果物理法则允许一个高级文明智慧生物在空间中制造和维持一个虫洞,那么这个虫洞将被改造成违背因果律的时间机器用于星际航行”。尽管看起来如此科幻,但由于体现了建立在爱因斯坦场方程上的严密推导过程,论文仍被刊登在顶级物理学杂志上。这样的“科学情怀”也真让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