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蔡 辉:该怎样突破“补丁困局”
//www.workercn.cn2014-12-30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现代学校教育主张统一着装,这将抹平富家子弟与穷家子弟之间的差异,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换言之,公权力出面解决差异,可能是最佳举措。

  孩子因穿打补丁衣服上学,被老师责令“整改”,称其“丢了学校和班级脸面”。近日,一则网帖引发网友争议。

  长期以来,“打补丁”被认为是艰苦朴素的象征,在我们的文化中长期受尊重,如今却被拒之校外,自然引发人们联想:一个鼓励奢侈的学校,还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吗?

  网友们的义愤可以理解,但应保持客观。

  贫困可以培养人格,但富裕也能起到同样作用,正所谓“贫困的美德是坚忍,富裕的美德是宽容”,人类美德的构成是多元的,并非一定要通过贫困才能修炼成功。

  但,传统社会长期贫困,人均寿命仅有30多岁,按今天的标准,90%的人处于绝对贫困中,绝大多数人不仅此生要与贫困为伴,他的儿子、孙子也将在贫困中度过。不把节俭、勤劳等品格发挥到极致,内化为性格,一姓宗脉很可能断绝。

  由于饥荒不断,拥有节俭基因的人具有明显演化优势,越慷慨,饿死几率越大,越节俭,后代就越多,所以艰苦朴素成为公认的美德。

  比较典型的证据是,现代人容易发胖,因为他们前辈在丰年更善于储存,所以在荒年时会优先活下来,而现代社会食物极大丰富,更佳的储存能力反而导致肥胖。

  毫无疑问,节俭是美德,但仅有节俭是无法创造出现代社会的,我们还要有冒险精神、团队意识、理性思维等,应该提倡节俭,但不必绝对化。

  学生能不能穿打补丁的衣服上学?这要看两个因素,一是校规有没有相关规定,二是与同学相比,是否显得过于独特。

  不论如何,“丢了学校和班级脸面”这个理由都是不成立的,按这个道理,那些穿补丁服装的成人岂不是“丢了城市和国家脸面”,难道要将他们统统消灭?

  既然今天大家已很少穿带补丁的服装了,学校提出反对,亦在情理之中,但目的应为“避免孩子内心受伤害”,毕竟别人穿着光鲜,只有你与众不同,很容易引发同学嘲笑,使孩子产生挫折感,久而久之,就会主动脱离社会,视交流为畏途。现实是,这种伤害经常发生,成人又难及时干预,应该在制度上寻找解决方案。

  人总有穷富之别,所以现代学校教育主张统一着装,这将抹平富家子弟与穷家子弟之间的差异,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换言之,公权力出面解决差异,可能是最佳举措。

  可问题是,我们的校服往往花钱最多、设计最难看,且负担总是转嫁到家长身上,穷家长觉得贵,富家长觉得丑,结果校服成了摆设,除了领导检阅,平时不常穿着,既然学校逃避了应尽义务,再对孩子着装指手画脚,自然会让大家感到难以接受。就这样,一个技术问题变成了道德问题,而这样的争论一旦发生,就很难取得共识。

  欲突破这样的困局,需公权力有所担当,而这又要通过深化制度改革去实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