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连海平:要“快乐国学”不要“应试国学” 
//www.workercn.cn2015-03-31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更多

  对于断裂百年的文化来说,“补课”不易,要有耐心,多做工作,不要一强调就想要与高考挂钩。

  “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日前透露,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预计将于今年9月出版,四册分别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张健表示,目前各地高考改革的几个信号均指向国学,但考什么、怎么考又是一个难题。

  《史记》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个人和国家也一样,仓廪虚、衣食匮,就会觉得“事事不如人”,连基本的自信也没了。一百多年来,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凌辱,以至文化精英们回首检视文化传统,发出“吃人”之叹,而盲从西学盛极之际,有学者甚至提出废除汉字。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已走出历史阴影,逐渐找到文化自信,于是国学价值重获审视。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由是可见,传统文化进课堂,实是历史必然。但是,国学传播断裂百年,重拾并非易事。这不但关乎内容取舍等国学观问题,还有教育理念、手段等工具选择等问题。

  不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国学内容取舍——这并非一个小问题,文化是有时代背景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今天的中国已进入21世纪,经济已高度全球化,传统文化要如何接入才能与这个时代无缝对接——就教学手段而言,应试未必是好办法。国学一旦进入高考,对广大学子来说,很可能成为一种苦差。近年来,一些地方语文教材尝试缩减偏深奥的古文篇目,动因就是为学生减负,国学入高考无疑可能加重学生的负担,此其一。国学不同于古文,除了语言,更注重理解与接受,将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为精神智识,譬如从儒家思想中习得入世、积极的精神,而为了分数死记硬背,重形式轻内容,反而会弱化这一教育功能,此其二。

  与其让国学入高考,打造“应试国学”,不如让国学摆脱考分负担,尝试“快乐国学”,这可以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效果可能更佳。一方面是内容快乐化,尽量做到“悦读”,寓教于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触发学生兴趣。对于断裂百年的文化来说,“补课”不易,要有耐心,多做工作,不要一强调就想要与高考挂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