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城市全面实行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加快实现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这项政策,被视为解决择校困境的治本之策。
其实我国部分城市早就探索就近入学,去年教育部明确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实行划片入学政策,其中100%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初中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今年是抓落实,也是进一步推广。
就近入学,目的是消除择校困境,是教育改革之举。从实际效果来看,家长的焦虑未根本解除。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部分优质学校仍在明里暗里“选秀”;二是一些适龄学童因划片方式未能进入附近优质学校,家长心有不甘。“学区房”的兴起,也折射出人们的苦心孤诣。
这大概可以谓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教育部门去年就给19城市就近入学念过紧箍咒,要求入学报名工作必须网上进行,禁止学校组织笔试、面试或任何变相考试考核等。念紧箍咒,是要堵塞制度漏洞,防止地方上架空教育新政,也是用心良苦。
家长心有不甘,优质学校变相“选秀”,无非是证明了优质学校的存在乃客观事实。就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长期不均衡,造就了“名校”,也制造了弱校。这是家长继续择校、老想择校的原因。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世界各国的一项政策共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
改革让大多数人受益,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并使他们成为克服改革阻力的可倚靠力量。否则,不仅既得利益集团会反对改革,普通民众也会以他们的方式消解改革。
不难想象,一旦教育资源的配置均衡了,义务教育质量普遍提高了,谁还会让孩子冒着各种风险、大老远去上“名校”?而要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各级政府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教育预算编制、分配制度改革、绩效考核标准制定,都跟上新形势,适应新任务。
就近入学事关教育公平,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直面现实,循序渐进地推进。各种名校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我们应当尊重并珍惜其存在。改革不是消灭名校,而是着力扶持弱校,把他们的教育质量抓起来。这是今后较长时期的任务,但标准化设施、预算、师资现在就要落实。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也应该逐步做起来。
广州日报:“择校费”是教育资源不均的产物 2008-12-03 |
广州日报:“择校费”是教育资源不均的产物 2008-12-03 |
中国青年报:明码标价的择校比递条子走关系... 2009-12-23 |
刘凯玲:捆绑考试 2011-06-14 |
小升初 2011-09-01 |
王 捷:用“公厕户口”择校是谁的错? 2012-05-14 |
“零择校”的神奇该如何实现 2013-08-02 |
黄牛登堂,公平受伤 2014-04-15 |
中国青年报:明码标价的择校比递条子走关系... 2009-12-23 |
中国青年报:明码标价的择校比递条子走关系... 2009-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