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人生以成功为目标,学习以高考为目标。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的发展、完善的巨大障碍。它对生活最大的伤害是造成了程度不同的原子化生存——人与人不能互相理解与沟通,在人生的荒原上,人显得孤立无援。昨天,央视新闻和辽宁当地的媒体,都报道了铁岭调兵山市的两起高考作弊案件——两个家庭的家长各花2万元买了电子作弊器,孩子考试时他们发送答题信息被抓了个现行。这两起案子里,可以视为原子化生存悲剧的标本。
几家媒体的报道都说是“糊涂家长”,其实这两家的孩子也糊涂得不轻。这两起作弊案件,最叫人哭笑不得的是,当家长使用作弊器给考场里的孩子发送信息时,他们不知道,孩子已经把作弊器扔了。这就是央视新闻主持人所说的庆幸之处:孩子没有参与作弊,可以免受法律的制裁。如果家长和父母都栽了,对家庭的打击也太大了——当然也是他们自找的。其中一个女生,直到要进考场了,害怕了,才把作弊耳机扔了。真正是一念之差!是这一念之差救了女生自己。但是,到了考场门外才扔,又说明此前她一直是有作弊的打算的,所以才会走到违法的边缘。我们在替这两个学生感到庆幸的同时,更应看到,有一个不幸,本可避免而未能避免。如果这两个孩子扔了作弊耳机后,再打个电话给家长,父母就不会发信息了,也就不会跨出违法犯罪这一步了!
打一个电话给母亲,时间是有的,缺少的,是打电话通知家长的念头——也是一念之差。为什么缺了这极紧要、关键的“一念”呢?要打这个电话,需要两种支持:第一是道德感、犯罪感。这个支持他们是有的。照理应该想到父母也有违法犯罪的可能啊,但是两个孩子好像连这点联想、类推能力都没有。他们能预感到作弊给自己带来的灾难,却想不到同一个行为中自己的最亲近的人面临同样的危机,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是什么剥夺或摧毁了他们的联想、类推、同情等最基本的思维能力?
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的高考是家里的核心任务,是重中之重,值得牺牲一切去保证高考的成功。高考的成败就是整个家庭的成败,生活变得十分脆弱。从“起跑线”开始,大部分家长就不让孩子做任何与学习无关,与高考无关的事。也就是说,除了高考,孩子几乎没有多少机会学习怎样对别人负责;十几年里,至少是在家庭环境里,他或她没有理解、谅解他人的必要(别跟我提那种以“孝道”为标榜的、作秀式的集体洗脚);平时就没有或极少训练、培养这种思维和情感的机会,到了高考来临那天,都到考场门口了——高考压力值达到最高点时,没有联想到父母面临的危机,顾自走进考场,这太正常了,太符合父母对他们的一贯的要求了:只要高考考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据报道,家长事后问孩子,自己把作弊耳机丢了,怎么不告诉爸妈?难道他们不觉得,这话问得有点晚?
如果用这个眼光来看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等高考特殊的管理方式,就清楚他们的成功是以什么为代价的。
钱江晚报:松原的代价 2009-06-11 |
钱江晚报:松原的代价 2009-06-11 |
洪 丹:“史上最严高考”值得期待 2012-06-08 |
光明日报:维护高考公正需要公开透明 2009-05-27 |
光明日报:维护高考公正需要公开透明 2009-05-27 |
中工时评:从榆树市高考作弊之风屡禁不止说起 2013-06-09 |
梁江涛:小树林考试“树“怎样的未来之才? 2014-05-05 |
毕晓哲:全员防作弊不如从根本上改进 2014-06-04 |
西安晚报:作弊学生家长何以殴打老师 2009-06-17 |
西安晚报:作弊学生家长何以殴打老师 2009-0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