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宋鹏伟:“好名字”能为大学加多少分?
//www.workercn.cn2015-06-18来源: 太原晚报
分享到:更多
    4月28日,教育部发函同意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引起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海内外老校友的反对。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前身为“华西医科大学”,再往前的名字为“四川医学院”,简称“川医”。泸州医学院改名后的简称与此相似,故“川医”老校友认为这侵犯了母校的权益。6月9日,四川大学“已正式向教育部提起行政复议”。(中国广播网6月17日)
    这样的争议,泸州医学院其实早有心理准备。早在一年前,泸州医学院便给川大发函,恳请对方为自己改名进行证明,而川大在研究后,明确回函表示“不同意”。两所学校并无隶属关系,之所以要对方为自己证明,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事前告知,避免事态扩大;二是考虑到新校名可能引发的歧义,有关部门要求泸州医学院必须事先征得川大的同意后方可更名。倘若是第二个原因,为何在川大明确表示不同意见后,教育部仍然核准了新名称呢?
    教育部认为“四川医科大学”校名历史上没有使用过,校名与“四川医学院”和“华西医科大学”的名称存在明显差异,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并没有不妥之处。这样的理由看似无可厚非,但稍加推敲便知站不住脚——难道只要符合上述原则就可以改名?可以改就有必要改吗?若果真如此,不知多少大学又要着手改个好名字了。
    事实也是如此,尽管有不少好名字纷纷被教育部否决,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高校的改名冲动。数据显示,近6年来,我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只要是主动改名,目标就是高大上——地域前缀不断从市到省,从省到华东、华中、华南,恨不得直接把中国挂在前面;而在彰显规格的后缀上,也不断升级,名号从“专科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要的就是翻天覆地。在很多学校看来,除了北大、清华、南开、复旦等少数名校,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必要通过改名提高影响力,而在“提升教学质量”的背后,不过是想凭此“忽悠”更多的生源和财政经费罢了。学生当然乐得毕业证看起来更光鲜,学校负责人也当改名是政绩,主管部门也想治下多一些“响当当”的大学,于是除了感到被冒犯的其他大学以外,很少有人反对。
    不改变行政化的评价体系,这样的改名潮很难遏制。在目前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大学比学院高,学院比学校高,校名背后的不同层级决定了生源质量和资源分配,改名确实可以为学校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唯有改革教育资源分配体系,并通过建立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价制度,强化专业优势特色,方能切断校名与利益之间的关系。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在大家都没有大师的情况下,不少人便开始在“大名字”上下工夫,以期校名能有名校的感觉。这便是改名潮背后的逻辑,也是当下高校功利化的一个生动写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