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各大高校里的“最后一课”如期上演。在毕业典礼上,大学校长们又免不了挖空心思想点子,力求自己的演讲能够力压群雄,博得满堂喝彩,迅速蹿红网络。至于路数,当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人吟诗作赋,有人励志鸡汤,有人引用最新最红的网络潮语,从“颜值爆表”到“我也是醉了”,不一而足。
5年前,在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根叔)发表了16分钟的演讲《记忆》,其间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学子起立欢呼。根叔借此一炮而红。从此之后,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就成为大学校长们压力山大的时刻。根叔珠玉在前,谁要是再打着官腔,念一通不知所云的套话,大概已经不合时宜了。然而“一招鲜”不能“吃遍天”,迎合学生心理、借用网络趣味,并不能保证一直都让人满意。况且年年有开学典礼,年年有“最后一课”,几年讲下来,总有江郎才尽时。眼下校长们的“最后一课”,虽然也竭尽全力、绞尽脑汁,但真的已经疲态尽显。如果在毕业典礼上,校长演讲沦为一场文学游戏的噱头、一场卖力吆喝的作秀,那留给旁人的观感,就不仅是审美疲劳,甚至有点悲哀了。
平心而论,“最后一课”成为新闻眼,并不是坏事。以前对学生来说,大学校长往往是“遥远而神秘”的人物。普通大学生就学数年,校长大名虽然如雷贯耳,但面见校长的次数屈指可数。好不容易毕业典礼上得见活人,听到耳朵里的,却只是一堆云遮雾绕的套话。在此背景下突然跳出来一个“根叔”,他不但知道学生们的所思所想,跟学生们感同身受,而且还能用最新最潮的网络语言,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校长如此平易可亲,自然受到学生欢迎。加上,不少校长学识渊博、人生阅历丰富,其讲话对于行将走上社会的学子来说,往往从中可以听到不少人生哲理和社会洞见,谓其为“最后一课”不为过也。
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当毕业典礼成为镜头聚焦的秀场,媒体和公众都翘首以盼,静待每年的“最后一课”究竟说点什么;当某大学校长开口说出“没有来得及抽出更多的时间与‘颜值爆表’的毕业生们‘约起来’”这样的话时,“最后一课”上的校长演讲就成了红毯女星的妆扮,多少有点哗众取宠了。这种讲话的效果,其实不比原来那种千篇一律、不苟言笑的官话套话高明多少,只不过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一些大学校长在演讲中暴露出的内容空洞、逻辑矛盾、价值观混乱、平庸媚俗等弊病,更是值得深思和反省。
当然,还有些校长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线”——演讲中庄严肃穆、神圣高尚,推崇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大学价值,令闻者动容、观者感佩。然而,写篇好稿子读一下不难,难的是言行合一。那些高端冷艳的牛津、剑桥、耶鲁范,也不是拿过来就能用的。正如人不能光靠衣服撑场面,还要有容貌、气质和精神一样,如果大学本身不能用身体力行来诠释这些理念价值,那么无论演讲多么慷慨激昂,都很难令人真心折服,甚至会引来他人的诘问。如果大学骨子里就放弃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和大学价值,甚至为了抢夺几个尖子生不惜赤膊上阵,撕得不亦乐乎,那么校长在演讲里无论说什么、怎么说,可能都是白搭。
当然,演讲只是表象,问题真正的根源,存在于大学深层次的内核和本质之中。每位校长走上台前,或许应该叩问一下自己:什么是大学的传统?灵魂深处的问题解决好了,话才能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