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4年10月,科技部党组一份整改情况通报曾披露,审计署审计发现,5所大学的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7名教授涉及的都是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这引发了舆论对科研经费管理的高度关注。(7月9日《中国青年报》)
很多时候,人们都喜欢把知识分子誉为“社会的良心”,然而,媒体披露的这则新闻,其中事实不但让人瞠目,更让人寒心——一方面总在喊科研经费不足,一方面却是巨量经费被套取。笔者无意否定广大科研工作者对推动科技进步所做的巨大贡献,但无论如何,当他们之中的极优秀者接二连三地曝出科研腐败的丑闻时,显然社会有相当多的理由追问:要么是我们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出了问题,让人有漏洞可钻;要么是一些科研工作者真的把“社会的良心”给丢掉了。
对于这种科研腐败,有专家曾如此概括其成因:科研申报“不拼实力拼关系”,“官大学问大,权大经费多”;科研经费花不完,报销靠造假;课题验收走过场,成果如何没人管。从报道透露的事实来看,不能不说,此言可谓切中肯綮。
那么,既然已看到问题所在,为何没有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改进和防范呢?来自审计部门一权威人士的说法,或者可谓道破了天机——“对于套取国家资金私分,我们的态度很明确,除了非常严重的问题之外,一般行为不予追究。”原来我们的科研经费的投入真的只重前门大开,忘了扎牢后门篱笆。既如此,在一些人把“社会的良心”忘了后,那就会无奇不有了。说穿了就是,他们对于手中掌握的科研经费,有一种不健康的心态,不贪白不贪,因为贪了挪用了,基本上是不会被追责的。
显然,这不是社会想看见的情景。那么,在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暂时改不了的情况下,我们可从哪里走出困局呢?笔者认为,应在机制内部调整上花大力气,要让课题验收严格起来,而不是陷入验收走过场、成果如何没人管的泥沼。
而果真以结果去追原因,再来确定科研经费该怎么投入,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了,那就从研究者的成果抓起,以他们的成果转化率为考核指标来进行相应认定。也就是说,要由此倒逼他们不敢贪,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敢乱动心思。试想,你的研究成果摆在哪里,究竟怎么样,这并不是你自说自话就可以了的,还有社会更多的眼睛在盯着。如此之下,应该少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吃到嘴里便是“羹” 2009-05-13 |
许朝军:审查无力,科研经费易变“糊涂账” 2011-07-14 |
腐败新问题 2011-12-16 |
光明日报:科研经费使用须建章立制 2013-03-12 |
邓 为:改革科研经费机制方能堵住腐败黑洞 2013-10-15 |
唐 伟:科研经费腐败,错愕之后要求解 2013-10-15 |
尹于世:科研经费为何成为“有缝的鸡蛋” 2014-02-18 |
科研经费也“寻租” 2014-02-18 |
科研经费被浪费 2014-03-10 |
跑冒滴漏 2015-0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