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岳 乾:治理网络谣言,宜疏不宜堵
//www.workercn.cn2015-08-12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速途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网络谣言调查报告》显示,有六成网友表示参与过谣言的转发分享。分析人士认为,网络谣言的出现多是由于平台审核不力,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转发,只有扼住这两个关键环节,才能提升净化网络环境的效率。(8月11日《北京日报》)

  网络的发达与自媒体的兴盛使得信息的传播成为一件极其便利的事,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就是假信息、谣言的泛滥。某些谣言性质恶劣,损害了个人的利益、伤害了公共的秩序。为此,治理网络谣言成为我们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这一问题,社会极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就是前置治理,具体方式是遏制、把控谣言滋生的源头,即从发布环节来控制谣言,例如通过更严厉的审核,诉诸更权威的机构等等。这样的治理逻辑不难理解,谣言泛滥的原因既然是审核太松散、发布太随意,那么审核更严格一些、发布更规范一些,谣言自然就少得多了

  这一治理思路的问题是,它只看到了信息传播中的开放所带来的弊端,没有看到开放的价值。开放的信息传播固然可能导致谣言泛滥,但相比它能产生的好处,却小得多。首先,信息的传播与发布乃是民众的基本权利,不能随意剥夺。其次,开放的信息发布与传播使得信息更丰富,而更丰富的信息将推动社会形成更宽容、更多元的氛围,也可能会激发出更多的利益点与新观念,这对于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再次,更开放的信息传播是对于社会、公权力进行监督的重要渠道与策略,现实中也可以看到,许多公权力腐败行为即是通过网络平台上的个人发布予以披露的。

  如果采取前置治理措施,在信息发布的源头处大做文章,通过更严厉的审核、更严格发布权限来打击网络谣言,必然会极大地遏制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打击群众监督的积极性,最终伤害公共利益。因为,一则,审核环节极容易被权力侵蚀,将发布环节管控起来,某些官员利用手中权力压制那些对自己有不利影响的信息就极为容易,如此,群众监督必然受限。二则,正如上文所说,信息的开放与多元对社会宽容、经济增长、观念创新极为重要,而这一结果是在各种信息的自由碰撞、交融中实现的,是自发的、不可控的,如果人为的控制抑制信息的开放性,就是在抑制信息交融的活力,随之而来的就是观念的偏见与滞涩。

  是以,前置治理措施实际上是将婴儿与脏水一起泼出去了,弊大于利。治理网络谣言,易疏不宜堵,应该在后置环节中下功夫。

  首先,进一步提升网络的开放度,使得信息更趋丰富、多元。谣言之所以能生存、有危害,主要在于谣言身处信息封闭的环境中。信息越丰富、环境越开放,谣言的危害就越小,谣言被人戳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为信息越封闭,与谣言针锋相对的信息与观念也就越少,人们就越不容易甄别谣言;反之,信息越丰富,知识越多元,人们也就更容易接收到真相,更不容易被谣言所欺瞒。现实也佐证了这一点,网络虽然制造了许多谣言,但也破除了更多的谣言;同时,正因为有了网络的信息开放,一些谣言才被及时地戳穿,可以说,网络也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其次,对于恶意散布谣言、欺骗他人钱财、扰乱社会秩序者,适当追责。自由的信息发布权并不是免责权,信息传播的环境虽然是开放的,但个人有义务持守基本的法律底线与道德底线,有必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文/岳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