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中国老师训哭英国学生”的新闻再度引起人们对中国教育的关注。其实,我们教育的严苛,在假期中同样表现得分毫不差。尽管不少学校已明令取消暑期补课,但仍有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辅导班大行其道。一些在校大学生也加入到补习教师的行列中。已到8月中旬,我们想问:这个暑假中,有多少孩子在“快乐地玩耍”?
其实很多家长都知道,暑假对孩子进行“强制补习”“过度补习”是一种“教育病”,它会摧残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化他们的逆反心理。可为什么家长、学校还乐此不疲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当下的教育评价和考试录取制度还是“分数说了算”。批评“过度补习”的同时,更期待多元评价制度早落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曾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在三百六十行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特长,快快乐乐,各显其能,这就是教育的最大成功。
为了落实这一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发展和改革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了“培养各行各业拔尖的创新人才”的要求,为多元评价制度、创造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政策空间。
可话好说,却不好落实。基层中学在非升学学段,还会尝试多元评价改革,比如有些学校曾将“三好生”改成“多好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等,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在临近升学的“初三”“高三”学段,更多的多元评价改革,仍不得不回到“分数挂帅”的陈旧模式中。用“提高一分,压倒千人”的残酷竞争,扼杀宽松、自由、多趣的评价制度,是因为学校不愿承担由此带来的改革风险:“万一考砸了怎么办?”为了让孩子得到“211”“985”等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家长们才不得不霸占暑期,拼命补习。
让多元评价制度切实落实刻不容缓。毕竟,现代化教育观念光说是不行的,必须有真刀真枪的操练。优秀的评价改革和方案,不会马上从天而降,而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才能逐渐完善。行动和勇于改革,才是落实多元评价的最好手段和路径。今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校就将综合评价录取方案确定为,考生的统一高考成绩占比为60%,校测(面试)成绩占比30%,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比10%。这是“向改革要红利”的改革精神的体现,也是对多元评价制度改革实打实的回应。
我们期待通过多元评价制度的落实和改革,让教育改革结出丰硕的果实,让孩子能有美好的未来。届时,“补习班霸占暑假”的现象,估计也将会自行消退。
光明日报:减来减去,减负为何总减不掉? 2009-02-25 |
科教时评:别让“春秋假”听起来很“美” 2013-02-22 |
别让“春秋假”听起来很“美” 2013-02-22 |
姜泓冰:学生减负是一项长线工程 2013-02-27 |
涂启智:多留些时间给孩子“做梦” 2013-03-15 |
光明日报:减来减去,减负为何总减不掉? 2009-02-25 |
徐剑锋:家长要求补课是“大人生病小孩吃药” 2014-01-02 |
熊丙奇:“小升初”新政为何难给“补习风”... 2014-02-07 |
李 妍:“自愿补课”绝非正常教育生态 2014-05-08 |
光明日报:减来减去,减负为何总减不掉? 2009-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