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8月15日,《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在湖北宜昌正式发布。“报告”集中反映了近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育领域的基本状况和主要进展。作为其中一大看点,多项身体素质检测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如中学生。多项运动项目显示,中学生的数据目前都已止“跌”并逐步回升,但大学生耐力素质依然持续下降。(8月16日中国新闻网)
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如中学生,这并非是个杞人忧天的惊人之论。
就算没有这份“报告”来佐证,早在2014年7月28日,教育部在介绍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筹备及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有关情况时就表示,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仍没有得到遏制。比如数据显示:1985至2013年,我国的小学、初中学生、高中大部分学生(除农村女生以外)成绩稳步提高,大学生和部分高中生(农村女生)成绩仍然下滑,大学生的成绩甚至低于高中生。
乍听起来不可思议,仔细想想又是情理之中。不妨回顾几个细节:一方面,眼下中国高校里的运动会,几乎成了周末档的鸡肋。若干年前,每年四五月间的高校,是春季运动会的天下,人山人海、呐喊助威,哪怕远远看着,也能感受到体育之美。而今呢,大学里的运动会越来越“静”、越来越“迷你”了,有的学生甚至为了完成不缺席的任务,还要花钱请人替自己占位看赛。另一方面,寻常的晨练被“起床困难户”拖累,自觉跑步的越来越少了。不得已,比如郑州大学还推出了一个“免费早餐工程”,前150名同学每人可领到早餐券,以此鼓励大学生早睡早起早锻炼。
当然,顶层设计也没闲着,2014年7月初,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规定大学生毕业时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不过,仅仅在毕业时前置一道关卡,显然难以逆转大学生体质滑坡的危机。
眼下的中国高校,并不缺体育锻炼的时间与硬件,不过,问题在于两个层面:一是“宅男宅女”太多,网游与手机,几乎耗尽了大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比如此前北京市疾控中心曾有调查显示,在大中学生中,长时间上网比例5年间增长了5.5%,上网成瘾报告率中,大学生最高。高校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体育记忆”,被诸多社交APP所取代。二是部分学校也“志不在此”,对体育教育敷衍塞责。比如依照教育部规定,高校每年都要在十月底完成本校的学生体质测试并上报数据,教育部次月组织第三方抽测。然而,参与抽测的专家却表示,“全国被抽测的学校中,有一半左右学校上报的数据与抽测数据的吻合度不到50%,好的学校,两个数据的吻合度能到70%,差的学校,吻合度只有20%至30%。”高校的心思如此,学生如何当真重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体育运动,还不仅仅是强身健体之益。美国大学生群体中约60%的学生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爱好者,这也决定了美国大学体育文化的盛行。中国大学生体质PK不过中学生的背后,是运动理念、体育文化、校园生态、制度引导等失衡的综合征。一个姚明或刘翔,一场奥运或冬奥运,价值与意义总不具有无限普适性,面对体质堪忧的大学生,关键还得想法子让他们与学校,发自内心地想动起来,从“要他们锻炼”到“自己要锻炼”。于此而言,责罚或恐吓,永远是下策之选。(邓海建)
编外谈:药家鑫,该不该杀? 2011-03-31 |
万事原因要厘清 2012-08-10 |
“儿童成长阶梯标准”是进步还是退步? 2012-10-17 |
语出今人 2012-11-02 |
央企会不会成为萝卜招聘的重灾区 2012-11-06 |
于丹被哄是种清醒剂? 2012-11-19 |
语出今人 2012-11-21 |
“小额消费贷款” 2013-03-19 |
中国教育报:大学生体质咋成了“扶不起的阿... 2014-10-20 |
倒卖信息 2015-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