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湘潭大学2011级毕业生小林(化名)8月26日向媒体反映,该校数百名学生入学之初被悄悄办了银行卡,部分学生一人被办了多张卡并产生了年费。目前已确认有267名学生被办了银行卡,校方正在调查此事。(澎湃新闻8月27日)
莫名其妙多了张银行卡,不过卡里没有意外之财,反而被告知欠了年费,随后得知这是当年进校时,母校给送的“礼”。据说,这还不是个例,有数百名学生在毕业之际,才发现曾莫名其妙地收到来自母校的“礼”。
办不办银行卡,办哪家银行的卡,应该说是非常私人的事情,让人惊诧的是,涉事学校方面为何如此热心为学生办银行卡?连一声招呼都不打的热心,其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企图?这中间当然不排除校方是为了给学生以方便,其初衷或许无可厚非,但无论是好心还是另有企图,怎么就不能让学生知情呢?如果说办卡是学生的金融消费,最起码还是应该尊重那些被办卡学生作为消费者的知情权吧?
再者,从涉事银行的办理程序来看,本应非常严格,非本人亲自办卡的情形所需要的条件更是严苛。根据涉事银行的说法,是当时校方学工办与银行签订了协议,并且由学生会的干部来办理的。而目前该校学生会已明确表明——从未与中国银行相关人员接触,也没有与中国银行有过任何性质的合作。姑且先不说校方与银行签订的协议是否合法合理,也不说学生会干部是否有这个权力来办理,根据律师的说法,学校利用学生身份资料办理银行卡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学校应当取得学生授权办理银行借记卡的委托书,二是银行应对办卡人的身份信息、委托书进行核实。很显然,涉事学校方面并没有取得学生的委托书,让人莫名惊诧的是,当时银行方面是如何审定并核实这些委托书的?
从整个事情来看,既有校方“热心过度”的问题,也有银行方面程序不清的问题,而两方之所以能这样一拍即合,是不是背后隐藏着某种利益交往?具体到底有什么问题,自然有待进一步调查。
不独银行卡,近年来,包括手机卡、校园卡在内的各种消费工具,都成为学校与商家联合送给学生们的“大礼包”。比如最近到来的2015年秋季开学季,已有不少大一新生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他们意外发现,其中还有一个“大礼包”——夹寄了银行卡和各种电话卡。当然,不排除相关学校有方便大一新生的善意,但连电话卡都包办的善意,不得不让人怀疑,这其中到底有没有什么商业猫儿腻,学生的利益是否成为被绑架的对象?
无论是毕业后的母校“纪念礼包”,还是进校前的“见面礼”,如此轻视或者说漠视自己学生的权益,又如何让学校赢得学生的热爱与尊重?这应该成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高校深刻反思的问题。
这又是设的什么“套” 2010-11-11 |
让储户担责? 2012-06-06 |
陈清平:打击银行卡犯罪,重在治本 2012-08-22 |
冒领玄机 2013-05-13 |
郑山海:生命面前规章制度能否温情点 2013-10-21 |
中国教育报:学生信息岂能成为“唐僧肉” 2014-04-24 |
扬子晚报:大学新生的意外“礼物” 2009-08-04 |
谁是数百学生“被办卡”的幕后导演? 2015-08-27 |
木须虫:“被办卡”再证权利贫困 2015-08-28 |
齐鲁晚报:学校岂能“趁喜打劫”新生 2009-0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