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杜 博:小“二黑”去哪儿
//www.workercn.cn2015-09-25来源: 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真心希望百姓的生命安全不再坐着黑车在道路上裸奔,那些本该由爱心、良心、责任心托举的民生领域,能够天下无“黑”

  日前,本报报道了一起“黑校车”超载事件,温州乐清交警在执法过程中,发现一辆核载7人的面包车上,居然“塞”进了17名学生。无独有偶,前不久,广州一家三甲医院,因“黑救护车”抢生意,一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在转院过程中被强行拦下,前后扰攘5小时,家属报警后,患者才得以安全送达。

  这就是今天要谈的主角小“二黑”了。不过这个话题一点也不轻松,背后甚至是满满的辛酸与沉重。

  黑校车的黑历史,是由很多惨痛事故写就的。很多人都记得,2014年山东蓬莱潮水镇一起涉及黑校车的交通事故,夺走了11名儿童的生命。可惜的是,在那之前,自那以后,黑校车问题依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遑论得到解决。尤其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黑校车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再看黑救护车。其实,黑救护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救护车。对于转院转诊,国家明文规定不能调度120救护车。“非急救转运”因此兴起,市场需求量巨大。正是由于公立医院、急救中心救护车严重不足,给了“黑救护车”趁势发展的空间。现在,黑救护车更是与“横行霸市”、“挟命抬价”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置病人安危于不顾,无法无天。

  黑校车、黑救护车大行其道,暴露出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正规军”力量投入的不足。这并非一个新问题。

  2012年3月28日,《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正式公布并实施,要求地方政府对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且公共交通不能满足需要的农村地区,采取措施保障学生获得校车服务,并对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和校车驾驶人资格条件规定了比一般客车更为严格的要求。然而,三年半过去了,身边的校车是坚固还是脆弱?管理是严格还是缺失?

  黑救护车亦然。非急救转运资质的获得,需要卫生部门、公安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等重重把关,而在实际监管层面,却存在空白。新华社报道就曾指出,非急救转运市场在一些地区成为了“连管都不管”的监管盲区。因此,大量没有医疗执业和运营资格的黑救护车常年盘踞在各大医院,嚣张、恶劣,却无人问津。

  校车具有公益属性,保障校车绝对安全没有理由。学校对学生的安全责任不能失守,政府对保障校车安全工作不能不作为。救护车也关乎人命,职能部门责任划分不能模棱两可,市场不能承受监管空白之重。

  黑校车和黑救护车可以从出租车市场改革中找寻借鉴。其实,之所以一度被行业诟病、身份合法性遭质疑的“黑出租车”没有成为“第三黑”,而是成功“洗白”,明确监管责任、开放市场缺一不可。

  校车也好,非急救转运车也罢,落实管理的主体责任,依法强化监管,是遏制乱象必须迈出的第一步。然而,要从根源上解决小“二黑”问题,仅靠严查严管不足以治本,毕竟严打一过,学生还是要上学,病患还是有转院转诊需求,他们能用走的吗?这种供需不平衡,表面上看是因为投入不足,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却在于,具体落实的任务交给学校或医院,很多时候,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黑校车、黑救护车的普遍存在,就是单一力量独木难支的最好证明。所以,关键还是要从满足需求入手,在制定准入规范的前提下,向具备资质的社会资本开放市场,并严格监管、科学引导,这或许是治理小“二黑”难题的根本出路。

  前有德清校车改革成功示范,后有杭州出租车行业改革破冰试水,如果同类问题依然做不好,只能说明非不能也,诚不为也。真心希望学生、病患的生命安全不再坐着黑车在法治文明社会的道路上裸奔,那些本该由爱心、良心、责任心托举的民生领域,能够天下无“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