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新一年开学季,教育部发文决定对各地的高校校园书店数量、规模、书店性质、经营状况开展摸底调查。记者近日走访北大、清华、北师大等高校校内及周边的民营书店,发现短短5年时间,它们中近半数者从高校的“文化版图”中黯然“消失”。租金上涨、网络销售的冲击、阅读习惯的改变成为大学及周边实体书店消失的主要原因。(9月28日《北京青年报》)
实体书店式微,几乎是大势所趋。在此浪潮中,校园书店似乎同样难于幸免。所有这一切,无不让人黯然神伤。曾经以“人文地标”扬名的校园书店,如今或关门停业或惨淡营生,多数已不复当年景象。很显然,此一现象并非简单的商业更迭而已,而隐约对应着某种文化价值层面的危机。
大学书店不仅扮演了知识承袭的纽带,其本身也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话语空间。去书店淘书、看书甚至是发呆,曾经是备受大学生喜爱的生活方式——安静年代里,这是极为流行的消遣方式。一代又一代的高校学生,在书店里求知、思考,进行着天马行空的想象。
而时至今日,大学书店的境况所以令人焦虑,无疑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人们担忧“大学生不再阅读”。另一方面,不少人难免会因之担心,当大学书店被抛弃,是不是意味着,那套价值秩序也会被抛弃?事实上,后一种担忧无疑更为根本。因为,其关系到日益模糊的“大学生形象”,以及全社会对他们的期待。
与大学书店衰落相伴随的,是“消费地带”在高校周边的兴起。不计其数的餐馆、宾馆和娱乐场所,相当强势地占领了大学周边的版图。商业形态的此消彼长,很多时候最有说服力。这意味着,大学生人群无可逆转的世俗化,消费主义的强大势能,动摇了“准知识精英”一贯安定的心。现实语境中,求职创富、功利交际等等实用性诉求,早已取代读书求索,而成为大学校园的主流情绪。
拯救大学书店,当然可以有很多应对手段。而除此以外,更为重要的想必还是,要让大学生们恢复对“阅读文化”的兴趣。这需要多一点精英式的自我期许,也需要多一点的定力与超脱。
广州日报:朱永新炮轰文理分科切中教育时弊 2008-12-01 |
广州日报:朱永新炮轰文理分科切中教育时弊 2008-12-01 |
中国青年报:这一代“无根”的年轻人 2010-03-23 |
微言快语 2012-03-23 |
“聚餐申请” 2013-03-14 |
杨 谧:振兴汉字,要“知其所以然” 2013-10-18 |
任大刚:有些失败的经济预测同样值得鼓励 2013-11-06 |
然 玉:奖学金恩仇录让人心酸的利益纠葛 2015-08-11 |
“感动吉林”女大学生缘何出走 2015-08-11 |
然 玉:有偿社交,是对抗“无缘社会”的纠... 2015-0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