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董洪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变”与“不变”
//www.workercn.cn2015-10-22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10月上旬,清华大学工程类专业雄踞美国一个世界著名大学排行榜的第一;不久前,英国有关方面发布的年度世界知名大学排行榜中,我国内地共有37所大学入围;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5年全球领先的500所大学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我国4所高校进入前150名。对于跋涉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中的我国高等教育,这是喜讯和曙光,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我们的信心。

  当然,排行榜只是评价高校的参照系之一,我们仍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能盲目乐观。是否跻身世界一流,还要看世界美誉度、社会公信力,还要看所育人才、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创新能力等等。

  我国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如果从“211工程”算起,已逾20年,从“985工程”开始,也已经17年。在此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得以明显提升。如何避免可能出现的高校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现在,需要正视并研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静”与“动”,即“变”与“不变”。

  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国家持续支持、统筹推进的方向和政策没有变,而且还要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基于历史的现实的诸多因素,“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作为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排头兵和“基本盘”没有变。

  以学科为突破点的策略没有变。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以重点学科为基础,深入推进“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在“211工程”“985工程”高校中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从而助推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继续重视“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在非“211工程”学校中,支持国家重点学科以及行业特色学科。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面也需要一些积极的变革。那么,“变”体现在哪里?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看,动态管理、分类引导不容忽视;从大学自身看,应该进一步理清并强化优势学科。

  动态管理可以促进竞争、促进高校争创一流。引入公平竞争,加大绩效考核,利于淡化身份,强化特色,从而提高我国大学的综合实力、社会贡献力和国际竞争力。近日,我国一些著名大学公布的2014年度决算情况表明,有的高校已经进入“百亿俱乐部”,其投入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在办学条件、投入及经费得到比较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政府理应加强高校的产出效益监管,尤其应该对一流学科建设进行动态管理,建立激励与退出机制。

  环顾世界一流大学,既有多科性、综合性大学,也有突出主干学科及强势学科的特色鲜明型大学。分类引导不同类型的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应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职责。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好“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分别立足本校的学科类型和特色,面向世界一流、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奋发有为。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否大胆设想一下,作为高等教育一个类型的职业技术院校,能否也树立世界一流的远大目标?毕竟,我们多年来已经建设了百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

  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一流学科无疑具有带动作用。对此,大学自身该有积极变革的强烈意识。综合性的牛津、剑桥、哈佛大学拥有遥遥领先的文、法、医等学科,麻省理工学院的工学学科、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科、耶鲁大学的文学和艺术学科,其一流水平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公认。鉴于此,我国高校怎样进一步凝练并强化自己的强势、优势、特色学科?怎样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凝聚一流教研团队、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怎样适应竞争淘汰机制?这些需要我们以改革思维和行动主动应对。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要认清任重道远,又要加快步伐,坚持变与不变,找准突破点,也许可以尽早到达成功的目的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