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教育部网站近日发布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中指出,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对孩子因材施教,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无疑,作为国家最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给全国的学生家长提出这个“意见”,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也是对国家教育负责任的态度。但是,很多家长却表示,对此“意见”很难听得进。原因何在?
多年来,学生学业负担太重,成为了一个顽疾。许多家长会说,要成才,要“出人头地”,读书怎能不刻苦,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不能不为孩子长远着想。虽然我们倡导寓教于乐,但不可否认的是,学习本身还是需要有一种认真钻研的精神,这注定不会太轻松。而那些无节度为学生“增负”的做法,已与教育目的相悖,也会对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但是,家长能不能“听得进”意见,除了自身教育观念转变,还需要有现实客观的“配合”。应当说,困扰多年的“书包过重”这个“学生负担”有所减轻,中小学校的课业布置也减少了,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众多家长的心理负担并没有减轻,有的即使想放松,也不得不“增压”。这是因为家长们所面临的一些两难所致。就以“不问兴趣、盲目报班”这个意见来说,家长们当然应当“听得进”,但对扑面而来的各种各样“兴趣班”“补习班”,很多家长一开始想“顶”,最终也只能妥协。现在有些学校在所谓的“减负”中,老师讲课速度加快了,传授简单了,不管学生听得懂听不懂便“下课放学”了。在这种情况下,负责任的家长自然会心急如焚,于是找个补习班,请个家庭老师辅导,便是不得不为的事了。这样的“学校减负”,岂是真正的减负?
《意见》提出要形成“教育合力”,家长对此责无旁贷。但学校和社会在“合力”中该为家长提供什么支撑,这恐怕是让家长“听得进”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10月23日《解放日报》,原题为《如何让家长听得进“意见”》)
校方怎知“家长赞助出于自愿” 2008-12-05 |
杨红兵:考后谨防“无节制宣泄” 2010-06-11 |
“第一课”打开怎样的梦想之门 2010-09-03 |
王玉初:别总把孩子当天才 2012-05-31 |
肖 擎:孩子的快乐 2013-05-31 |
张枫逸:“最严减负新规”如何不沦为一纸空文 2013-08-26 |
鹿永建:怀一颗温情的平常心对待教师 2013-09-10 |
快评论 2014-06-04 |
邓海建:教育支出何以“校内回落校外涨” 2014-06-04 |
中国教育报:反思“坑爹榜”,别让家庭教育... 2015-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