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教育支出“校内回落校外涨”,现实令人尴尬,却更叫人警醒。减负喊了这么多年,一些地方却弄成了此消彼长的游戏。
日前,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公布的一项关于中小学生校外参加培训情况的专项调查显示,当前西安中小学生教育“课内减负、课外增负”现象严重,学生校外培训支出领跑西安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校外培训在参加人数、花费时间、内容选择、费用高低上表现出普遍化、规模化、市场化及多元化特点。课外培训已成为西安城镇居民家庭除购房、购车以外最大的项目开支。
中国自古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古话说尊书重教,现代家长的说法就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当此语境下,中国家长舍得给孩子花钱,好像也合情合理。不过,一方面是顶层设计在给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负担做减法,另一方面却是校外教育消费“抢滩争位”速度令人咋舌,这加减之间,究竟传递出怎样的价值信号呢?
数字胜于雄辩。据统计,十年间,西安校内教育支出占教育总支出的比重从2003年的56.4%回落到2012年的36%,但同期的校外教育支出占比则从2003年的7.7%攀升到2012年的32%.2012年西安校内、外的教育支出仅相差47.3元,与十年前388元的差距相比不断缩小。升降之间,不仅稀释了义务教育减负的政策红利,更无情挑破了“校内减负校外补”的真相。值得注意的是,这恐怕未必是一座城市的情况,早在2008年,即有媒体消息称: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城市家庭的家庭教育支出半年的平均值是3633.9元,且校外教育支出已达到校内支出的三倍。
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是居民校外教育支出飙涨的内在逻辑。
细究起来,这当然可能因为家长自身的忧虑感使然,也不排除攀比消费心理在作祟。因为校外教育支出不菲也不是“中国式”现象,譬如据韩国统计厅数据,韩国家庭校外教育支出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1%,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排第一,80%的小学生和70%以上的中学生都在接受校外教育,高中生每周校外学习时间平均超过17个小时。加之和世界杯一样火热的727万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潮,这些年,中国家长在经济与就业压力传导中,也会多一份“起跑线”上的焦虑。
只是,抛开经济社会环境不说,就教育领域而言,教育支出“校内回落校外涨”的现象,起码也反射出三个真问题:一是常态教育中的负担在减少,但升学考试中的压力并未改观。譬如“小升初”的竞争压力依然存在,这也逼着家长为了孩子“两肋插刀”。二是各类课程改革殚精竭虑,却未能在评价体系上下真功夫。结果就是学校里减什么,培训机构负责补什么,学生负担没有减少,真正变化的是三部分——家长掏钱更多,学校稍减压力,教育市场盆满钵满。三是教育均衡尚未实现,除了小概率的“拼爹”,为了拼优质教育资源,家长和孩子只有校外“充电”。加之教育市场鱼龙混杂、监管阙如,各种狮子大开口的价格法则已经成为家长不能承受之重。
教育支出“校内回落校外涨”,现实令人尴尬,却更叫人警醒。减负喊了这么多年,各种“试点”也层出不穷,十数年倏忽而过,一些地方却弄成此消彼长的游戏,谁说这不是新一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里的深水区与硬骨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