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十一学校进行了一场自找麻烦的教育改革,这场改革使我们感觉到:对学生个性的投入越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越大;师生知识的等距离让教师角色迷失;平等的校园里,老师和学校丧失了传统的教育权威。
过去,一个老师发现某个学生有三次没交作业,交给班主任;语文老师发现这个学生始终改不了书写潦草的习惯,交给班主任。今天交不出去了,没有班主任,他六次没交作业也得靠数学老师本身去解决。因此,老师们必须用心、真切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分析背后的原因,跟家长接触,了解他和同伴的关系。十一学校老师的工作量更多增加在育人环节,而不是教书上。
赵蓓老师的地理教学班上有一个孩子,要进高二的时候,她的家庭发生变故,女孩真是要崩溃了,她不需要太多的安慰,只需要老师陪着。赵老师陪了女孩两年时间,在她的教室里,这个孩子度过了情感的危机,现在发展非常棒。所以,赵老师说:“陪着就是教育。”这是在教学,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十一学校有一个经典的音乐剧叫《美女与野兽》,其中一个道具小木屋,是师生们用两个月时间,一块一块木头做好的。他们的服装也全是自己一针一线缝好,连布都是他们染的。学生们获得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关于面料、扎染、色彩搭配、排料、生物、化学等等,他们还养成了坚持到底的毅力、责任感、能动性、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观察事物、敢于尝试、善始善终等一系列品格。这是在上艺术课,还是在进行德育工作?
长期以来,我们内心纠结:教学抓得过了影响德育,德育活动多了影响教学。我们没有想清楚学科在育人上的至高作用。现在,我们认为它们就是一个东西,德育就在学科里,当它单独在外面的时候,它是短命的。
这场自找麻烦的教育改革,取消了班主任,要求每个老师担当起育人的责任。有好多朋友问我:你们没有班主任,好多老师都在教育学生,过去只有一个人教育他,学生只要听话就可以了,但是现在这个老师这样说,那个老师那样说,学生不会茫然失措吗?这个问题特别好。下一步我们想在这个点上开发“学生素养模型指标”,帮助老师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次去理解学生的言行。
我们还有一个大动作,就是取消固定的行政班级,推行选课走班。当我们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学生和老师都很纠结:运动会怎么开?过去我们有模拟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民族运动会、五洲城市运动会等各种各样的运动会,轰轰烈烈,学生很高兴,但今天没有行政班了,我们就有了“体育季”。每天下午都有比赛,学生自己申报参加,开始学生们很不习惯。没有人看的时候,他们就不会运动、不会跑步,因为我们常年形成的习惯,是为别人看而运动。但我们认为,一个孩子能不能学会为自己奔跑、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体能,这才是最重要的。
过去我们习惯的指挥大合唱的方式,如今能够用来指挥独唱吗?一个导师带着18个学生,如果还像班主任一样开班会,还想建立18个学生的教学班的凝聚力,那他可能徒劳无功。
一位来到十一学校的初一学生,他的英语基本过关了:高考考140分应该没问题,雅思可以考7分,上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已经没有语言的障碍。但他在这里还有六年学英语的时间,这样的学生如果继续装在我们的教学班里,肯定不可以。所以,导师需要会诊这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经历和个性化需求,为他定制个性化的课程,而且要跟踪他、诊断他,这是一个长期任务。
有学生对教物理的宋老师提了一个要求,说:“老师,你对我们的学习过程千万不要事事都管,全程介入,让我们自己折腾,即使错了你也不要马上告诉我们。”还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我们拒绝你使用陈述句,你必须使用疑问句和反问句。”学生是喜欢问题的,好课的基因有若干个,但有一个基因是永远都离不了的,就是问题设计。
有一本书叫《可见的学习》,我看了后很受触动。我们过去从来没想过要看见学生是怎么学习的。怎么去一个一个了解和明确学生的学习路径,并把这些不一样的路径梳理出来,让它显性化?这个难度很大。但不这样做,就存在巨大的风险。过去我们靠教案、靠学案,现在我们必须靠学程,必须管理一个一个、一类一类学生的学程,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教师的教,应该在哪一个环节上发挥作用。
关于学程,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理解:同样的课程内容需要设置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路径不同,教学组织方式、管理、评价也必须顺应;每一位学生的全学科学习状况的信息整合;不同的学程,教师如何形成成熟的介入方式。
十一学校的老师要从指挥大合唱,到辅导独唱,再到指挥交响乐。交响乐完全不一样,每个学生使用着不同的乐器,有着不一样的优势,在不同的空间里发出不同的声音。如何让老师适应这些学生?
一是要找到学科的核心素养。要弄清楚这个学科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素养,并且和人的核心素养能够对接;二是要提取教师的教学策略。我们过去都是靠每一个人的个体经验来教,当我们把这些经验和策略一一梳理、抽象提取的时候,不仅会帮助某位老师不断提升和深化,也会影响他身边的人,方便传播和嫁接。三要设计学生使用的工具和脚手架。过去,我们更多地是研究怎么教的方法、技巧,而疏于提供推动学生学习的工具、技巧和脚手架。从这个知识到那个知识有三个台阶,没有脚手架,学生爬不上去。四要梳理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路径。
此外,定期培训和精准荐书也是很重要的。在十一学校,定期都有技术助力课堂的培训,老师们会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性地参加。我们也一直在了解、研究老师们需要读什么书,精准地给他们提供配方。
(作者是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广州日报:只有人人“发声”才能形成“合声” 2009-03-03 |
广州日报:只有人人“发声”才能形成“合声” 2009-03-03 |
光明日报:王益的“神曲”都是谁帮着“创作... 2009-02-10 |
光明日报:王益的“神曲”都是谁帮着“创作... 2009-02-10 |
张 敞:未成曲调先有情 2013-07-18 |
叶小文:我爱北京精气神 2013-12-17 |
假如没有官员参加,奢华培训班还会火吗? 2014-07-18 |
假如没有官员参加,奢华培训班还会火吗? 2014-07-18 |
练洪洋:看一流演出,当一流观众 2015-09-24 |
“深扎”感动了群众也感动了自己 2015-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