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教书育人者如果以“向来如此”的冷漠心态对待学生,就算一时道歉或受了处罚,恐怕也难以显现出“池塘充满水”般的真情暖意来。
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早上开开心心上学去,放学时却被奶奶看到“一跳一跳”地回家来,嘴里还嘟囔着“不想念书了”,直到第二天才说是因为在黑板上没把题做出来,结果被老师用棍子打肿了双腿。据《华商报》日前报道,此事发生在陕西榆林某小学。尽管打人的老师事后曾经看望过孩子,但学校校长一句“这种事很多”的冷漠回应,则令人更加错愕不已。
无论拿出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为了学生保持好成绩”之类,这种“棍棒出成绩”的体罚教育肯定是错误的。这是典型的“只教书不育人”,甚至可能催生孩子厌学、逃学的念头。
当然,看过这则报道,相信很多人已想到,“棍棒出成绩”只是其表,而隐于“这种事很多”背后的教育冷漠,才是更值得公众反思和忧虑的。关于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以往曾有一种说法叫“爱生如子”。现在看来,“如子”的要求似乎有点高了,但总不至于沦为“如仇”“如恨”。而一位小学校长,竟对记者说出“打肿腿很常见”这种话,还把媒体和舆论的关注视作“多管闲事”,就让人感到“寒气袭人”了。
对于体罚甚至殴打学生等行为的习惯性冷漠,远比暴力教育本身还可怕。去年,《人民日报》曾报道,江苏常州某小学一名一年级学生因打架两次被教师“捆绑示众”。尽管事后涉事教师被解聘,但“捆绑示众”的惩戒无疑已远远突破了教育底线,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甚至会对学生的日后成长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尤为令人痛心的是,事发时教师与学校负责人对于施暴行为的集体无视。
教书育人固然不易,有些学生的品性确实顽劣,但教育工作者更多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笔者想到了现代教育家夏丏尊的一番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诚哉斯言,如果教育者眼中只有“考考考、分分分”,却从未想到像“池塘之水”一般,带着感情带着爱去帮助学生,用智慧和艺术的方式方法,解决他们的各种问题,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完善其品格素养,那么何谈“谆谆善诱”,何来“师恩如山”?
就教育工作而言,严厉批评与侮辱谩骂是两回事,适度的强制约束和粗暴体罚更不能混为一谈。美国心理学家古诺特说过,“身为教师,我拥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过得愉快,也能让他们过得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迪灵感的媒体;我能叫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我能伤人,也可以救人。”可见,教书育人者如果不在意其行为举止的职业修养与道德规范,或者干脆以“向来如此”的冷漠心态对待学生,就算一时道歉或受了处罚,恐怕也难以显现出“池塘充满水”般的真情暖意来。
循着社会公众的殷殷期待,是要冷漠的“棍棒出成绩”,还是要情真意切的“池塘水盈盈”,答案不言而喻。而种种教育冷漠的症结,主要无外乎两点。一是很多教育工作者仍难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尤其是教育考核的平面化、唯分数论等,使得他们纷纷把功利思维、工具主义奉为至宝。二是对于学生的平等相待,更多的还是停留于口头,一些学校和教师无视学生的意见、尊严及身心发展,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制和惩戒方式。
与冷漠比起来,温暖传递的力量更大。所以,完整的教育理当德育为先,且不容虚与委蛇。德育效应也应体现在示范和激励上,只有学校和教师真正把道德当成一种必然追求,学生耳濡目染地受到影响、感召,才会形成一幅春风化雨般的美好教育画卷。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钱江晚报:130万元的政绩校门 2009-12-30 |
钱江晚报:130万元的政绩校门 2009-12-30 |
“绿领巾”是谁的耻辱? 2011-10-21 |
袁新文:孩子的生活应充满诗意 2012-05-04 |
姜泓冰:“耳光响亮”打醒了谁 2012-10-25 |
一语中的 2012-12-20 |
闫自龙:防溺水不应重教育轻监管 2014-06-18 |
梁宇广:因为爱,因为执着,所以崇高 2015-03-19 |
杨朝清:奇葩校规是对师生权利双重剥夺 2015-07-29 |
朱永新:爱是教育的火焰 2015-09-2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